老子智慧讲堂:不亢不卑是明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11-12 属于:老子

  •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国不要过分想兼并众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大国小国都可以达到愿望,强大者更应该谦下!

      老子认为,尊、卑、贵、贱是很自然的,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花开一样,作为人不要有什么负担。尊贵的人不要觉得高人一等,卑贱的人不要觉得低人一等。

      此外,老子还说:“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可见,居下流这一策略的运用,会导致“取”得对方的结果。在国际交往中,不论国家大小,只要以平等、谦逊的态度对待对方,就可达到驾驭对方或寻得对方庇护的目的。当然,这里的“居下流”不是无止境无原则的退让,而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即是“适度”的。

      老子的这种智慧思想,到现在仍不为很多人所了解。

      可怜的追逐“名”的人,对地位高名声大的人毕恭毕敬,在他们面前可以把自己打扮成哈巴,在地位名誉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又把自己打扮成奴隶主,吆三喝四,好不威风。“没有价值”的人,在“有价值的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宁愿做他们的奴仆;价跟上级说话,要尊重,要慎重,但不能一味附和。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你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在必要的场合,你也不必害怕表示自己的不同观点,只要你从工作出发,摆事实,讲道理,领导一般是予以考虑的。值低的人,在价值高的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宁愿做他们的奴仆;“有价值的人”在“没有价值的人”面前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价值高的人”在“价值低的人”面前趾高气扬,颐指气使。

      还有的人在与自己同等级、同层次的人讲话时,表现比较正常,行为举止都会比较自然、大方。但是,在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时,就可能感到紧张,表现比较拘谨,并且自卑感强;相反,在与社会地位低于自己的讲话时,就会表现得比较自如、自信,甚至比较放肆。

      比如,有的人在自己的上级面前从不敢“妄言”,在同一科室的也不多说话,可是在自己的下级面前讲话时,则落落大方,侃侃而谈。有的则在一般人面前总是摆出一副能者的架势,可是一见到权威就显得十分驯服和虔诚。

      这都是不合理的做法。按老子的意思,推而广之,上下级之间的讲话,上级要力求避免采取自鸣得意、命令、训斥、使役下级的口吻说话,而是要放下架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对待下级。这样,下级才会向你敞开心扉。谈话是双边活动,只有感情上的贯通,才谈得上信息的交流。

      平等的态度,除说话本身的内容外,还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等体现出来。所以,不要以为是小节,纯属个人的习惯,不会影响上下级的谈话。实际上,这往往关系到下级是否敢向你接近。此外,上级同下级谈话时,要重视开场白的作用。不妨与下级先扯几句家常,以便使感情接近,打掉拘束感。

      上级同下级说话时,不宜做否定的表态:“你们这是怎么搞的?”“有你们这样做工作的吗?”在必须发表评论时,应当善于掌握分寸。点个头,摇个头都会被人看做是上级的“指示”而贯彻下去,所以,轻易地表态或过于绝对的评价都容易失误。

      例如一位下级汇报某改革试验的情况,作为领导,只宜提一些问题,或做一些一般性的鼓励:“这种试验很好,可以多请一些人发表意见。”“你们将来有了结果,希望及时告诉我们。”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各国经典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道德经》是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评论不涉及具体问题,留有余地。如上级认为下级的汇报中有什么不妥,表达更要谨慎,尽可能采用劝告或建议性的措词:“这个问题能不能有别的看法,例如……”“不过,这是我个人的意见,你们可以参考。”“建议你们看看最近到的一份材料,看看有什么启发?”这些话,起了一种启发作用,主动权仍在下级手中,对方容易接受。

      下级对上级说话,则要避免采用过分胆小、拘谨、谦恭、服从,甚至唯唯诺诺的态度讲话,改变诚惶诚恐的心理状态,而要活泼、大胆和自信。

      下级跟上级的说话,成功与否,不只影响上级对你的观感,有时甚至会影响你的工作和前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