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公学革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中等教育领域里具有悠久历史的公学,经历了其发展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此时随着中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文法学校的逐步减少,公学开始成为英国中等教育实现综合化的一个明显障碍。因为只要公学仍在以其传统名望掠取最有才能的儿童,综合学校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1965年秋,工党政府的教育和科学大臣克罗斯兰任命了以纽森爵士为主席的公学委员会,要求就将公学并入国家公立教育系统之事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工党政府态度的明朗化对公学的继续生存构成了政治威胁。与这种政治威胁相伴随,60年代英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状况也使公学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包括新的青年文化与摇滚乐的兴起及“青少年革命”对公学学生产生的冲击;物价急剧上涨导致的公学学费暴涨;文法学校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学术压力;13岁(公学入学年龄)年龄层人口的突然下降等等。同时,公学自身所具有的阶级性即招生方面的社会排他性、其在特权再造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其独特的学校生活方式及其学生与时代发展的不相适应性等,也招致了社会上日益尖锐的批评。正是在这种种情况之下,公学为求生存而开始实行重大改革,于是发生了1964~1979年历时15年的“公学革命”。

公学革命涉及许多方面的改革,其中主要有:①改善公学在英国社会中的公共关系,从而改善其不良的舆论形象。1964年,拥有210所男子公学(包括全部最富有、最有声望的学校)的校长会议通过成立“公共关系小组”,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公共关系小组对公学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从而撰写了《给公学委员会的建议》,反驳该委员会对公学的阶级分化作用和特权的指控,并就公学如何为国家的教育需要作贡献提出许多建议。为了摆脱“公学”这一名称所带有的关于“势利”和“排外”的联想,公学开始广泛地把自己和所有私立学校放在一起统称为“独立学校”。1972年10月成立了全国独立学校信息社(ISIS);1974年又成立了独立学校联合委员会(ISJC)。②改善公学内部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60年代开始,公学里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较为敌对的师生关系变得友好起来,教师对学生直呼其名在公学历史上首次成为平常之事;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得到改善。③减少传统的强制性活动,放松对学生生活方面的限制。公学传统的强制性活动如每周两次的礼拜被减为一次;清晨冷水浴基本上被取消;运动项目的范围有所扩大,可以参加其他形式的社区服务活动代替军训等等。学校对学生的穿着、外出、回家次数(寄宿生)以至抽烟、喝酒等方面的限制也有所放松。④发展男女同校教育。60年代初无一所公学实行男女生同校,至1979年,210所校长会议成员学校中已有60所招收女生,其中26所从11岁或13岁起已实行完全的男女生同校。当时这些学校招收的女生约占其学生总数的7%,此后这个比例逐年有所增加。与之同时,女子公学也开始招收男生。⑤改变与外界隔离、保留正确的口音使学校免受外界影响的传统观念。为此,公学开始注意倾听家长的意见,与当地社区的关系也有所发展,增加了类似公立学校所进行的社会服务活动,如为老人油漆房间、除草和为盲人朗读或访问残疾人等等。⑥注意纠正独立学校的宗教排外性。至1979年,英国独立学校中已有1.4万名外国人,其中大部分来自近东、远东及非洲等非基督教国家。⑦日益注重学术成绩。从总体上说,除少数公学如温彻斯特和圣保罗等之外,独立学校在传统上并不十分注重学术成绩。只要有钱有地位,智力平庸者也能进公学。50年代起,来自公立文法学校的竞争压力,迫使独立学校开始严格规定招生的学术条件和改进教学。60年代中期,英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强调以高级水平普通教育证书考试成绩为大学入学条件的大学招生制度的形成,中产阶级家长对公学教育学术期望的提高,以及公学急于证明自身存在之合理性的迫切需要等等,促使公学在其教育的学术性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改革,日益重视学术成绩,逐渐形成了明显的“尖子主义”倾向。其结果是整个独立学校的学生在津、剑桥两所大学的新生中持续占有较高的比例。公学在课程和学生的择业重点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古典学科开始失去优势,自然科学、数学和经济学等现代科目发展较快;选择进大学理科、工科以及医科的学生比例大为增加,至1980年已在男生中占一半,在女生中占33%。

1979年保守党再次上台执政,公学革命随之宣告结束。公学革命促进了公学以及整个独立学校系统的发展,提高了独立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但其中所有的改革都未能触动公学乃至整个独立学校教育反映和加强社会分离的阶级实质。绝大多数进独立学校的学生仍取决于其家长的经济能力;独立学校的师生比,尤其是校长会议成员学校中最有声望的29所公学的师生比,仍远远高于任何公立学校;它们在师资、设备和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也依然存在。

上一篇:《沃诺克报告》发表下一篇:《中小学教育制度改革法令》颁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