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教育诗》问世

《教育》是苏联教育家A.C.卡连柯(Макаренко 1888~1939)的教育著作,1935年出版。马卡连柯生于一个铁路技工家庭,17岁开始当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组织一个“少年违法者工学团”。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规律,运用高度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技巧,经过忘我的艰苦工作使工学团数百名犯罪儿童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新人,他们中许多人成为工程师、医生、教师、熟练工人,还有人成了苏联英雄。马卡连柯在《教育诗》中生动地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实践经验。第一部分用于描写教养院的初建过程。1920年9月,为了教育和改造大批犯罪的流浪儿童,马卡连柯办起了“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教养院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人员,没有资金,没有设备,吃穿成问题,学童们染上了盗窃、流氓、抢劫、赌博等恶习,周围又有很多土匪。但马卡连柯确信,孩子们是可以教育好的,尽管他手里没有现成的科学方法和理论,但他坚信理论应该从眼前发生的全部现实里归纳出来。他摈弃了旧的儿童学者以惩罚为主的教育理论,采取循循善诱的办法教育儿童。这一部分描写了马卡连柯摸索着建立并锻炼学生集体的经过,注意在集体中培养民主的风气。第二部分写的是高尔基儿童劳动教养院健康成长的过程。教养院开垦了60多亩土地,种上各种农作物,摆脱了饥饿处境。教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从建院初期的简单上课、讲故事,进而成立剧团、建立剧院,提高了孩子们运用语言和表演的能力,提高了文化素质。这一切变化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凝聚着马卡连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第三部分描写教养院迁往库良日及其改造的过程。搬到库良日不久,教养院很快地完善起来,建立起更庞大、更坚强的集体,在新学校里,大家建立了马房、圈、金属加工作坊……学生们的成长都与教养院有个好集体息息相关,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许多儿童教育机构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里面没有形成一种风格,没有形成习惯和传统。

在《教育诗》里,马卡连柯的主要教育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①尊重、信任儿童,以正面教育的方法情真意切地去感染儿童。十月革命后,百废待兴,教育和改造流浪儿童成为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政治觉悟、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遵守纪律,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社会成员,马卡连柯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热爱、尊重和信任他们。他对工学团的学员不厌恶,在改造这些青少年犯罪者的过程中,他一开始就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彼此信赖的友谊。马卡连柯极力不让犯罪青少年回忆痛苦的过去,鼓励他们“应该忘记过去,应该不断地前进”。他还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积极因素,引导他们前进。他坚信,人是可以教育好的,对人应该采取既严格要求,又充满乐观的态度,要发掘人身上的力量和美,使他认清前途和远景。②教师要以身作则并倾注自己的心血去塑造儿童的灵魂。有的学员来到工学团时,骨瘦如柴,生着疥癣,工学团医生总是从生活上关怀他们,像亲娘一样帮他们收拾、治疗,表现了工学团教师和工作人员对学员的热爱和关怀。这些对学员的思想转变有重大影响。工学团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师在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这是改造流浪儿童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③对学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劳动教育。组织儿童集体的第一步是引导学员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通过说理教育逐步形成集体舆论。集体必须有一个核心、一批积极分子,特别是共青团组织。马卡连柯指出,必须注意集体的传统及其继承性,可以采用老带新的方法,把集体的优良传统保持下来。同时集体必须要和生产劳动联系起来,劳动教育是改造流浪儿童最有效的手段。④注重提高学员的文化水平。工学团学员半天做工,半天上课。在他们有了提高以后,又提出下一个令人振奋的美好目标:进入工农速成中学读书。工学团里建立了图书室,为学员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创造了条件。经过工学团教师们8年辛苦的工作,学员的文化基础更加扎实,培养出大批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新人。《教育诗》体现了马卡连柯具有革新精神的教育理论及其成就,充满了他的智慧和作为灵魂工程师的匠心,达到了崇高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对苏联乃至全世界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制度的决议》颁布下一篇:《关于中小学教科书的决议》颁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