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忏悔录》成书

《忏悔录》为基督教哲学家、拉丁教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s,354~430)的著名哲学著作,约成书于作者升任希波主教之后的395~401年间,用拉丁文写成。

《忏悔录》全书共13卷。其中第一至九卷记述了作者出生至33岁母亲病逝时期的生活和信仰转变,以及皈依基督教的思想过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奥古斯丁表述了两种占主导地位的倾向:①奥古斯丁继承流行于4世纪罗文化中的一些重要学派的理解力和智慧,为理智的探索申辩。②理智上的不安宁状态。这里既描述了奥古斯丁为从哲学上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而苦思冥想的情状,同时也描述了每当体验到只能暂时解决问题的失败的情景。

《忏悔录》第十至十三卷则阐发作者创作此书时的思想情感和神学观念。奥古斯丁在这几卷中着重探讨了特殊的宗教和哲学问题:①“恶”的问题。奥古斯丁深信,人类之本初便具有一种罪恶的本性,并用自身的经验证明人类这种罪恶本性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他在追忆自己幼时与伙伴偷邻居梨子的动机时写道,家里本来有梨,而且更好吃,偷梨不是要吃,而是拿去喂。奥古斯丁讲述这件事实的目的在于说明偷窃并非为了一种需要和享受,而是出于纯粹的堕落和罪恶。“罪恶是丑陋的,我却爱它,我爱堕落,我爱我的缺点,不是爱缺点的根源,而是爱缺点本身。”(奥古斯丁:《忏悔录》,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0页)奥古斯丁正是借助这种论证来贬低人性,高扬神性。②时间问题。奥古斯丁认为时间并不是永恒的,而是有开始的。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并没有时间,上帝创造世界时也创造了时间。由于时间是有开端的,因而时间是有限的,而处于有限之外的上帝必是无限的、永恒的。显然,奥古斯丁在这里提出了时间的相对性、时间与物质相联系等观点。③认识与理解问题。奥古斯丁从维护信仰出发,提出必须深刻理解人们所信仰的东西,即提出必须认识神的存在这一问题,并将对神存在的认识、理解过程具体表述为:从肉体到达凭借肉体而感觉的灵魂,进而是灵魂接受器官传递外来印象的内在力量,也是禽兽所具有的最高感性。更进一步,便是辨别器官所获得印象的判断力;但这判断力也自认易变不定。因此即达到理性本身,理性提挈我们的思想清除积习的牵缠,摆脱了彼此矛盾的种种想象,找寻到理性所以能毫不迟疑肯定不变优于可变,是受那一种光明的照耀……最后在惊心动魄的一瞥中,得见“存在本体”。这时我才懂得“你形而上的神性,如何能凭所造之物而辨认洞见”。(《忏悔录》,第131页)奥古斯丁对上述具体问题的探讨表明随着情感的转变,其思考理智问题广度的扩大。鉴于考证学鉴定《忏悔录》大部分内容反映了作者的真实生活,较深刻可信地显现了作者皈依基督教的心路历程,从而为个人信仰基督教提供了一个真切而成功的范例,具有深刻的神学意义。这些因素促使该书成为中世纪传播广泛,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神学著作。《忏悔录》还由于其生动的文笔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的代表作品。

上一篇:唱学校的形成下一篇:《致莱塔的信——论女子教育》问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