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王安石呈《上皇帝万言书》

宋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宋仁宗《上皇帝万言书》。在这一奏稿中,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和变法主张,指出“方今之急在人才”,人才之源在教育,提醒统治者当首重教育以选拔人才,然后审时度势,“变更天下之弊法”。作为改革家,他对“但知文事”的虚学十分厌恶,主张以“实学”代“虚学”,培养“文武兼备”之才,以备“天下国家之用”。基于变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王安石又具体构建了其独具特色的人才理论“教”、“养”、“取”、“任”说。认为“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乱天下之人才”(《上皇帝万言书》)。所谓“教之之道”,是指人才的培养。王安石认为,从中央到地方都必须广设学校,并严选教官,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倡“学以致用”,指出“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无不在学者”,“苟不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批评赋、帖经、墨义为无补之学,重视培养从政牧民、富国强兵的实际能力,要求加强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教育,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所谓“养之之道”,是指人才的管理。王安石说:“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同上)即是说,一方面,对待人才应该给予足够的经济待遇,“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同上)。另一方面,必须建立相应的礼制法度,凡“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事、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同上)。如有人违背礼制法度,自当“裁之以法”。所谓“取之之道”,是指人才的选拔。王安石反对以出身和资历来选拔官员,认为选拔人才应该采用推荐与考察相结合的办法,“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同上)。强调考察人才不能“私听于一人之口”,要求“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同上)。王安石特别重视“试之以事”的实际考察,指出驽骥在“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方面并无多大区别;但是,一当试之以“引重车,取夷路”,二者的差别便很快显露出来。所谓“任之之道”,是指人才的使用。王安石强调“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同上)。主张根据每个人的专长不同,做到人尽其才,“使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同上)。为防止人才流失,他还要求“久于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使之更好地发挥效益。“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构成了王安石人才学说的完整体系,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独特创造,对今天的人才教育和开发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教育主张震撼了北宋思想学术界,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均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列宁全集》第10卷)

上一篇:学田制度确立下一篇:宋代熙宁兴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