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学记》问世

战国后期,思孟学派从理论上总结先秦时期儒家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同时吸取儒家内外其他派别的思想,由孟轲学生乐正克执笔写成《学记》一篇,并被收入《礼记》,成为其中的一篇。《学记》主要论述了教育的具体实施,着重说明了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是中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学记》全文不过1229字,但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明确了教育目的和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懂得治国之道的人才,教育的作用是“化民成俗”,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培育人才,以教化民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风美俗。同时主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充分肯定了教育的重要作用。②提出了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设想。第一,学制系统。提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以托古的方式主张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设学。第二,九年大学教育制。规定大学教育的年限为两段、五级、九年。第一、三、五、七学年毕,共四级,为一段,七年完成,谓之“小成”。第九学年毕为第二段,共一级,考试合格,谓之“大成”。第三,大学视学与考试。大学开学时,天子亲率职官亲临学宫,举行开学典礼,祭祀“先圣先师”,还定期到学宫视察,这些都作为定制,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规定每隔一年进行一次考查,考查由主管学校的官员亲临主持。第一学年“视离经辨志”,考查阅读能力方面是否能分析章句,思想品德方面是否确立高尚的志向。第三学年“视敬业乐群”,考查对学业是否专心致志,与学友是否能和睦相处。第五学年视“博习亲师”,考查学识是否广博,对老师是否亲敬。第七学年视“论学取友”,考查学术见解和交游择友,合格者为“小成”。第九学年要求“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考查学术上的融会贯通和志向上的坚定不移,合格者为“大成”。整个考试制度体现了循序渐进、德智并重的特点。第四,大学教育程序设计。设计了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七个方面的要求,称之为“教之大伦”。第一件事,开学之初,对先圣先师举行隆重祭礼,以示敬师重道(“示其道”);第二件事,教育学生诵习《经》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篇,以明习诗言志、当官从政的道理(“官其始”);第三件事,教育学生闻鼓声即打开书,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学业(“孙其业”);第四件事,应备好教鞭、戒尺等体罚用具,使学生视而畏,谨而循章(“收其威”);第五件事,将考查学生业绩置春祭后,以便学生依着自己志趣从容修习(“游其志”);第六件事,经常观察学生言行,但不随便干涉,以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能力(“存其心”);第七件事,考虑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以便指导他们循序渐进(“学不躐等”)。③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教育教学原则包括:第一,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即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会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而预先防止。第二,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即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第三,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即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第四,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即学习中要互相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第五,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难不前。这四种缺点是个体的心理差异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差异,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它的两重性,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即“多、寡、易、止,虽各有失,而多者便于博,寡者易于专,易者勇于行,止者安其序,亦各有善焉,救其失,则善长矣”(出自王夫之《礼记章句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第六,启发诱导原则。“君子之教,喻也。”即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注意“道(导)而弗牵”,教师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强而弗抑”,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开而弗达”,打开思路,但不提供现成答案。第七,藏息相辅原则。“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藏修”、“正业”指教师在校按时讲授的正课,“息游”、“居学”指学生课外活动与自习。课内、课外两种活动必须结合起来,做到既有有计划的正课学习又有课外活动和自习,有张有弛。特别是课外活动,更有利发挥学生兴趣、个性、特长,使其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其学习各种技能,为学习“正业”打下坚实而宽广的基础。课外自习还有利于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方法包括:第一,讲解法。“约而达”,即语言简约而意思通达。“微而藏”,即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罕譬而喻”,即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第二,练习法。即根据学习的内容,来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规范,并且应逐步地进行。第三,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应先易简,后难坚,要循着问题的内在逻辑。而答问则应随所问,有针对性地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④论述了教师的地位、作用、条件等。“三王四代唯其师”,即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教师的作用。因为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进行的,教师是教人学习为政的,他必须懂得治国安民的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够当教师才能当长官,能够当长官才能当君王。所以选择教师不可不慎重。而且社会上每个人,从君到民都是教师教出来的,尤其是以教育为治术就更离不开好教师。所以要能够“师严”——尊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社会要尊师,君主应当带头。当人成为教师时,君主就不能以臣下之礼待之。君主作出了榜样,就会产生巨大社会影响,促成社会尊师之风。就教师本身而言,既然受国家的委托,肩负教育的重任,享受社会给与的特殊荣誉,他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到“教学相长”。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教学的困难。知道不足,才能勉励自己不断求得进益;知道困难,才能督促自己认真学习研究。这是“教学相长”的本意,后人又引申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学记》问世,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对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在今天有许多原理仍不失其价值。

上一篇:《庄子》问世下一篇:《礼记》问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