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老子》问世

老子》亦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著作。《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作者老子,说法不一,大致有三:①即与孔子同时或稍早的老聃。②为战国初期之太史儋。③为战国时期之李耳。依据先秦典籍所载,多指老聃。近人认为《老子》一书编定在战国初期或中期,并且保存了老子本人思想。《老子》是研究老子及其所创立的道家学派的哲学、社会历史观和教育思想的原始资料。其中也有许多关于自然、生产技术、军事以及管理学的知识。《老子》中的教育思想主要有:①以自然无为之“道”为核心,以把握“道”之全体为教育理想。所谓道是“先天地生”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人类社会生活必须遵循的总规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普遍法则是“无为”,即顺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②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为最高理想人格。《老子·二章》提出“圣人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即“为道”,“道常无为”,教人“为道”,必须顺应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任何强制。老子希望统治者能成为尊重自然法则的“圣人”,按自然界的“无为”规律办事,人们也都听从“圣人”的支配,也用“无为”去处事。“道常无为而不为”,如能做到“无为”,则“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人们就能彼此相安无事,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因此教育要引导人们“无私”“无欲”,保全其自然本性,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从而实现最高的人格理想。③以“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为“为道”的方法和途径。《老子》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强调“为学”与“为道”是两种根本相反的学习方法途径。为学,只是日益增加主体对外在知识的积累。为道则是要求主体日益减损乃至忘却一切外物之累,使主体通过“损之又损”的修炼功夫,直至“无为”之境。只有这样,才能体悟出“道”的存在,并与之冥合而获得一种精神超越。“损之又损”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致虚守静,即要求主体修持至虚明守静的精神状态;涤除玄览,即主体通过洗除私欲、杂念、妄见、物执的修炼功夫,直至毫无瑕疵,使内心的本明犹如明镜之朗现。在老子看来,只有修炼到这样的境界,主体才有可能静观和照察万物,并与之合一沟通而直接悟道体的存在;唯啬积德,即对于与生俱来的元气厚德收敛持养而积厚之;慈俭不先,“慈”即“慈爱”,“俭”即收敛、厚养精神,“不先”即“不敢为天下先”,盖谓凡事不必好强争先,须谦虚居后,知足不争。④以“反者道之动”为辩证的教学原则。《老子》一书提出“道者,反之动”,认为“道”自身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它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因素。把辩证法的原则完全用于教学之中,提出了充满辩证思想的指导教学的原则。即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难易相成,前后相随;欲歙必张,欲废必兴;损之有余,补之不足;为于未有,治于未乱。《老子》一书代表了道家的教育思想,与儒家教育思想既对立,又起着互补的作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

上一篇:《孟子》问世下一篇:《庄子》问世
上一篇:《孟子》问世 下一篇:《庄子》问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