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世界教育大事典

齐国设立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桓公田午执政时(前375~前357年在位),创立了一所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历时六世,总计达百余年之久,因地址设在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门,故名稷下学宫。桓公在位,稷下之学草创伊始,规模不大。威王执政时,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各国名士纷纷前来,齐国遂成为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中心。齐宣王执政时,正值齐国鼎盛之时,“稷下学士复盛”,《盐铁论·论儒》记载:“齐宣王褒儒尊学,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如加上游学之士,则学宫当时应拥有数千人。及至泯王前期,“稷下学士更盛,多至数万人”。这是稷下之学发展的最高峰时期。齐王田建当政期间,国势日下,“好奇伟之画策”的稷下先生鲁连仲也束手无策,“逃隐于海上”。公元前221年,齐国为秦国所灭,这所高等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也就此告终。

稷下学宫从养士制中脱胎而来。它有教师,有学生,有专门的教育场所,是中国战国时期“官私合营”的高等学府和学术研究机构,也是中国古代大学的典范。它在教育史上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改变了以前的官学教育模式;其次,教师地位明确,学士云集,兼容并包,来去自由,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推动了“百家争鸣”;再次,成就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和思想集大成者,如孟子(邹人)、荀子(赵人)、宋研(宋人)、田骈(齐人)、邹忌(齐人)等等,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培养了一代人才。

上一篇:百家争鸣下一篇:孔子修订“六经”
上一篇:百家争鸣 下一篇:孔子修订“六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