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礼、乐三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论断。语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后人对此做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二:①君子自我修养或接受教育的三个步骤。如包咸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何晏:《论语集解》引)邢昺又加以补充:“此章论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学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所以成之也。”(《论语集解·疏》)后来注家多从此说。盖诗易于感人,有感发志意的作用,故学者从诗开始。礼是立足点,诗和乐都要以礼为指归。“不能诗,于礼缪;不能乐,于礼素”(《礼记·仲尼燕居》),故礼是中心环节。乐能陶冶性情,在诗礼之后继之以学乐,以养成完美的人格,故乐为学者之终。由此可见,文艺和美育在礼治中的重要位置。②运用于治国的顺序,此说出自王弼:“言有为政之次序也。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若不采民诗,则无以观风。风乖俗异,则礼无所立,礼若不设,则乐无所乐,乐非礼则功无所济。故三体相扶,而用有先后也。”(《论语释疑》,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引)

上一篇:有若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