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儒学经典,四书之一。战国时期孟子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现存7篇。东汉赵岐的《孟子题辞》为其中7篇作注,以为另外的《外书》4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可能是后世依托之作。此后,该4篇亡佚,今本《孟子外书》为明人姚士粦伪撰。现存《孟子》7篇皆分上、下,撮首句数字为篇名,各章之间无内容上的固定联系,大抵皆记述孟子游说诸侯时的答问,以及与弟子、时人论难辩说之辞。体裁格局都与《论语》相似,而与《墨》、《庄》、《荀》等先秦子书不类。

关于《孟子》的撰著,司迁谓:“退而与万章之徒,序《》、《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赵岐谓:“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孟子题辞》)唐韩愈首倡异议:“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言所言焉耳。”(《韩昌黎集》卷十四《答张籍书》)宋晁公武、清周广业、崔述等人相继附和韩愈看法,理由是“孟子所见诸侯皆称谥”,“每章冠以‘孟子曰’”,“七篇中于孟子门人多以子称之”(见《郡斋读书志》、《孟子出处时地考》、《孟子事实录》)。朱熹、阎若璩等人则据《孟子》文章风格一致,以及只记录孟子言语出处而没有像《论语》那样因成书于门人而记录孔子音容笑貌为由,认为《孟子》为孟轲自著,万章、公孙丑可能参与其事,并在孟子死后加以序次编定。这种看法能合理地解释“诸侯称谥”、“门人称子”等现象,较为公允可信。总之,《孟子》作为研究孟轲思想的可靠材料,则是无疑的。

《孟子》一书,总言“仁、义”,以性善观绾总心性天命之论,其成书标志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孟子在世时,即有好辩之名。故《孟子》全书富于论辩色彩,气势宏伟;言事绘声绘色,多用比喻,形象传神;说理辞清意明,通畅犀利,是古典散文中的上品。

汉文帝时,《孟子》与《论语》、《孝经》、《尔雅》皆置(传记)博士。五代蜀后主刻十一经,《孟子》为其一。金大定六年(1166)《孟子》与《周易》、《书》同列为经。明、清科举以四书内容命题,《孟子》更普及于士人。

历代研究《孟子》的著作极多,较重要的有汉赵岐的《孟子注》、宋朱熹的《四书集注》、清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等。

上一篇:富而后教 下一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