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

儒家精神世界中最高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体现者。孔子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荀子·哀公》)荀子也说:“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荀子·儒效》)在儒家所建构的人间秩序中,圣人处于最高地位。

孔子的圣人观 既肯定有圣人的崇高称号,但又谦称自己没有达到标准,甚至说自己没有见过圣人而表示遗憾,在孔子的心目中,圣人带有虚悬一格的意味。

孔子谈圣人问题,与子贡有一次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其犹病诸!”(《论语·雍也》)孔子对能做到博施济众的人评价极高,是超过作为仁人而进入圣人的境地。尧、舜作为古代的圣人,孔子认为其心犹有所不足,可见对圣人所悬的高标准。由于孔子对圣人的期望值太高,他另处又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圣人难以见到,不得已求其次,能见个君子也就算了,这是孔子期望圣人不能满足时出现的心态。

孔子对圣人提出很高的要求,因而感到自身的不足。他曾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同上)此处非只自谦,同时表达其真诚追求成圣的心情,并在做不懈的努力。孔子这种表现,他的学生公西华说:“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成圣经过 孔子生前并未以圣人自居,但当时人与他的弟子却有称之为“圣”的。《论语》中有段记载:“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称孔子为“圣”,大宰与子贡是一唱一和,理由是他多能。孔子对自己的多能做了解释,但对为“圣”没有表态。(《论语·子罕》)

汉代司迁写《史记》,深慕孔子为人,声称:“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到魏晋时虽崇尚玄学,却也承认孔子为圣人。如王弼讲:“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世说新语·文学篇》)阮瞻见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晋书·阮籍传》)所提圣人,均指孔子。到唐、宋、明、清,孔子的圣人名号,均为封建统治者所钦赐,大成至圣先师,就为人所共知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