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

相传春秋史学家左丘明著。全书21卷,载录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8国事。上起周穆王谋伐犬戎(约公元前967),下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为分国叙述记言史书。其中晋语最详,其次周语、鲁语、楚语,再次齐、郑、吴、越四国语。于《左传》有补充意义,又称《春秋外传》。汉代学者开始为之作注。现存最早注本为三国吴国韦昭注。在韦注中,保存了现已失传的东汉郑众、贾逵,三国虞翻、唐固注本的部分内容。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宋代刻印的明道本和公序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国语》校点本,由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分上下两册。其底本为《四部备要》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参校了《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

关于《国语》的写作过程和主要内容,韦昭在《国语解叙》中说:“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托王义以流藻,其渊原深大,沉懿雅丽,可谓命世之才,博物善作者也。其明识高远,雅思未尽,故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下讫鲁悼、智伯之诛,邦国成败,嘉言善语,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顺逆之数,以为《国语》。其文不主于经,故号曰:‘外传’。所以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起幽微,章表善恶者,昭然甚明,实与经艺并陈,非特诸子之伦也。”《国语》除记述西周末至春秋发生的一些政治、军事史实及有关言论,还保留了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的许多珍贵资料,多次论到阴阳、五行、仁、礼、义、孝、道、法等概念,对于研究儒、道、法、阴阳诸家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有重要价值。

上一篇:以意逆志 下一篇:隆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