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

个人品德的修养应达到和保持在最好的境界。《大学》的重要伦理命题。朱熹称其为《大学》三纲领之一。《大学》首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普。”汉郑玄注说:“止,犹自处也。”唐孔颖达进一步明申“在止处于至善之行”都是释“止”为“处”。关于至善的内容,《大学》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即要求人们做到君仁臣敬、父慈子孝、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国家安定的目的。朱熹在释“止”时认为有“至”和“守”二义,“止者,必至是而不迁”。“至善”则是“极好”,即“事理当然之极”。至善与明明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至善包括明德,但至善是达到的标准,明明德是对人的要求,程度上明明德也有“略略明的”,而至善是“极至”处。即“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明清时代,有人批评“至善”说,认为善无止境,何谓至善?实际上按朱熹说法“至”是讲的当然之则,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之中,本身就是中道的体现。

上一篇:致知在格物 下一篇:亲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