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

【生卒】:公元前53~公元18

【介绍】:

扬雄 从《至圣先贤像》,南薰殿旧藏

西汉文学家、哲学家、古文经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早年师事严均平,后入京师,被蜀人杨庄荐于成帝,任侍郎,绍事黄门。新莽时,为大夫,校书天禄阁。《汉书》卷八十七有传。著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的《全汉文》有其著作辑本。

早年以赋闻名,曾仿司相如赋体作《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等著名的“四赋”,以讽劝汉帝。中年以后,以辞赋为雕虫小技无益于讽谏,转而研究哲学,崇拜孔子,躬奉儒学。认为经莫大于《周易》,而仿其书作《太玄》;认为传莫大于《论语》,而仿其书作《法言》。著有《方言》,记述西汉时各地方言,是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续《仓颉篇》而成《训纂篇》。代表作是《太玄》、《法言》。《太玄》写于哀帝时,是形式上模仿《周易》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包含有某些哲学思想。《太玄》中的“玄”,相当于《周易》中的“易”。其思想体系以“玄”为最高范畴,“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太玄·太玄图》)。“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摛措阴阳而发气”(《太玄·太玄掜》)。扬雄在《太玄》中改造了汉代的“象数之学”,批判吸取了汉人关于《易》的诸多观点,运用当时的天文历法知识,创造了一个世界图式。这个世界图式,以阴阳五行为运转准则和动力,认为五行相生而相继,是父子之道;五行相克而相治,是君臣之道。这种思想观点深受西汉儒学宗师董仲舒的影响。扬雄提出人的认识应当摹拟自然,“上拟诸天,下拟诸地,中拟诸人”(《太玄·太玄掜》),“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太玄·莹》)。因此,他重视验证,要求“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法言·问神》)。提出道有因革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既有继承(因),又有变革(革),主张“可则因,否则革”,“因”要合理,“革”要合时。对古代文化,“新则袭之,敝则益损之”(《法言·问道》)。主张善恶相混的人性论(见性善恶混),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提出“修性”之说,强调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貌言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扬雄思想没有特别突出的创见,但它毕竟是由汉到唐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一个环节,是对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正宗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法言》在唐宋时代有较大影响。

上一篇:天人一类 下一篇:道之大原出于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