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相生相胜

金、木、水、火、土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克服的。西汉董仲舒天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战国末期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董仲舒援阴阳家这种思想入儒学体系之中,借以建构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王道政治理论。他提出五行“比相生而间相胜”。“比相生”:木→火→土→金→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间相胜”:金胜木(中隔水),水胜火(中隔木),木胜土(中隔火),火胜金(中隔土),土胜水(中隔金)。五行生胜与阴阳分合的结合,推动事物的产生和演化。董仲舒提出五行相生相胜,根本目的是用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为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和巩固服务。因此,正如给阴阳规定种种属性一样,董仲舒给五行规定了各自的属性、功能,以及相互间的次序。他说:“木,五行之始也;水,五行之终也;土,五行之中也。此其天次之序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五行相生,犹如父子关系:“是故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常因其父以使其子,天之道也。……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同上)董仲舒特别强调五行之中的土的地位和作用:“土者,天之股肱也。”“土之事天竭其忠。”“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事君,若土之敬天。”(同上)“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贵于土。……忠臣之义,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其义不可加矣。”(《春秋繁露·五行对》)这是将五行理论用以论证忠君孝亲的政治人伦纲常的合理性。董仲舒特别强调五行相生相胜的内在次序,要求人们按照这个次序行事。五行生胜的原则,人君顺之则治,逆之则乱。由于五行生胜,自然界才四时代谢,社会上王者四政(庆赏刑罚)迭用,个人四气(喜怒哀乐)转换。而这是按“五行之随,各如其序”(《春秋繁露·五行之义》)的原则进行的。通过五行相生相胜的依次循环,自然特别是社会得到净化和完善。五行“比相生”的结果,是人们崇尚仁、义、礼、智、信,防灭邪恶,以忠信事君,伐有罪,讨不义,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五行“间相胜”的结果,是反对奢侈和朋比为奸,实行等级制,反对谄媚于主上,反对赋敛无度。董仲舒宣传五行相生相胜观点的目的,是用自然现象解释政治得失和人事变迁,为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和谐稳定服务,为人们自觉协同思想行为而进行疏导。

上一篇:道有因革 下一篇:《法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