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生卒】:约公元前145~?

【介绍】:

西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少时随父司谈读书,从董仲舒学《春秋》。早年漫游江淮、黄河、泗水流域等地,考访名胜古迹,调查社会风习。初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今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奉命出使西南(今四川云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广泛阅读国家藏书,搜集历史资料。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制订以正月为岁首的《太初历》。天汉三年(公元前98),因替李陵败降事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其后忍辱发愤,撰写史籍。太始元年(公元前96)出狱,任中书令,继续史籍撰写,终成52万余言的煌煌巨著,人称《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见图)。《史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典籍档案、民间考察材料等而写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通史,并开启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悲士不遇赋》等。《汉书》卷六十二有司马迁传。

《吏记集解索隐正义》 刘宋裴骃、唐司马贞、张守节撰,明嘉靖十三年秦藩刻本

司马迁的思想,适应秦汉学术发展大势,主张天下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协《六经》异传,齐百家杂语”(《汉书·司马迁传》)。其思想儒道兼综,包容诸家。

尊儒尚德的王道观 司马迁尊崇孔子,推重儒学,力主王道政治。他自觉地纳《史记》于儒家王道文化传统,将孔子列入《史记》的“世家”系统,表现出对孔子的由衷尊崇。他推重儒家经典,认为“《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汉书·司马迁传》)。他特别推崇《春秋》,认为《春秋》是“王道之大者”,孔子修《春秋》是为了“达王事”。“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万物之聚散皆在《春秋》”。君臣父子不通《春秋》之义,则天下无道。“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同上)。他力主以仁德为核心的王道政治,认为是否实行仁德政治,是帝业兴衰的根本。三代圣王的业绩、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是仁德政治的成功典范,是“专务以德化民”(《史记·孝文本纪》)的硕果;夏桀殷纣秦政的暴亡,是不行德政的结果。王道与天道相通,王道政治的依据,在于天道的仁民爱物。

“整齐百家杂语”的文化观 司马迁崇尚儒家大一统的思想,顺应秦汉之际要求思想统一的社会思潮,要求“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种“整齐百家杂语”的思想,与董仲舒以大一统为指归、以独尊儒术为重心的文化观并无二致。司马迁“整齐百家杂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对儒家思想的阐扬,以及在儒家思想的理论框架内,兼容道、名、阴阳诸家思想而实现。他孜孜以求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的功业,以及他坚持理想人格追求,自觉捍卫王道文化传统的节操,实际上是实践着儒家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事业的文化价值观。他反复申论孔子作《春秋》而明王道,“当王法”,推崇“《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史记·孔子世家》)的道德行为准则,努力把“百家杂语”纳入儒家王道文化传统之中,整合行为价值规范。《史记》阐释的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文化史,本身便是以王道文化传统为核心的。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其根据主要是《论六家之要指》中浓厚的尊崇道家的色彩。但《论六家之要指》虽然也部分地表现出司马迁的某些观点,不过却主要反映的是其父司马谈的思想。就《史记》全书的整体思想倾向而言,不能说司马迁属于道家。

天人感应的天道观 司马迁的天道观属于天人感应的理论范畴,其目的是为现实政治服务。《史记》作为上古至秦汉的文化史,以帝王政治为主线,以论证王权神授为宗旨,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贯穿始终。司马迁认为,不同王朝的兴衰递嬗,决定于天命的变化转移。《史记》记载,黄帝“获宝鼎”,有“土德之瑞”;临终前“预荐禹于天”(《五帝本纪》);秦以僻远小国而兼并天下,关键在于“天所助焉”(《六国年表》);刘汉王朝是受命而王,刘邦出身神异,长相奇特,本为种(见《高祖本纪》)。司马迁还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天是其掌握者。上天的意志与人间的要求相通,天人感应,趋善弃恶。司马迁通过对天象的分析,为王权神授提供理论依据。日月星辰,四时季候,灾异祥瑞,卜筮占梦,都与人间祸福相连,人必须顺天意行事,否则就会遭到伤害。天道仁民爱物,王道必须则天而行。天命与王道,相互沟通,无伤无碍。司马迁这种天人感应的天道观,是为其王道观和文化观做论证的。它是西汉时期社会思潮的反映,本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它也是西汉中期以来,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有人认为,司马迁主张天人相分,反对天人感应,与董仲舒思想迥然相别,是不全面的,值得斟酌。

地位和影响 司马迁的儒学思想,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无论其尊儒尚德的王道观,或是“整齐百家杂语”的文化观,还是天人感应的天道观,都是汉代正宗儒学的主体内容。就思想进程而言,司马迁的儒学思想,前承董仲舒,后启刘向刘歆扬雄。就文化价值而言,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主要的不在于他的道家思想,而在于上述他的儒学思想。

上一篇:《七略》 下一篇:《三统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