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

【生卒】:192~232

【介绍】:

三国文学家。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少年聪慧,善属文,捷于应对,深得曹操的宠爱。曹操以为他在诸儿中“最可定大事”,曾有意立为魏太子。但因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而曹丕则颇能”矫情自饰”,笼络宫中左右,遂定丕为嗣。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文帝)、曹叡(明帝)两代皇帝的排挤打击,屡迁封邑,以至“衣食不继”,“饥寒备尝”,还被隔绝了与兄弟的联系,终于在忧愤中死去,年仅41岁。因最后的封地在陈,卒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三曹中,曹植的文学造诣最高,其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超过曹丕。今存歌有80余首,可以曹不即位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部分诗作为“狎池苑”,“叙酣宴”(刘勰:《文心雕·明诗》),“但美遨游,不及世事”(谢灵运:《拟邺中集序》),记录了贵公子的宴游生活,但也有像《名都篇》那样揭露现实矛盾的诗章。后期陷于逆境,故多慷慨之音,抒写悲愤、恐惧之情,但迫于曹丕父子的淫威,多采用比兴曲笔。他在艺术上有独创性,词藻华美,描写细腻,并能吸取和提炼民歌的手法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创作。钟嵘在《诗品》中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是确切的评价。辞赋今存40余篇,改变了汉赋之以铺陈排比为能事,而重于抒情,名篇有《洛神赋》、《画赞序》等。曹植的思想比较驳杂,兼容儒道,尝谓“仰老庄遗风”,“长全贞而保素”,但实际上并不赞成“飞遁离俗”,“耽虚好静”(见《七启》)。他的抱负还在于“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即使在一再获罪遭谴的境遇中,仍屡次上“求自试表”,要求皇帝派遣他去效命疆场。因此,他曾鄙薄辞赋为小道,只是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才希图“骋我经寸翰,流藻垂华芬”(《薤露行》),借文章以传名后世。

上一篇:《典论·论文》 下一篇:曹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