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

【生卒】:1017~1073

【介绍】:

周敦颐 从《历代圣贤名人像》,南薰殿旧藏

北宋哲学家,濂学的主要代表,宋明理学的莫基人之一。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因在庐山麓立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卒后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其父周辅成,官为贺州桂岭县令。敦颐年少丧父,随母依附其舅父图阁大学士郑向。24岁时因舅父恩荫而走上仕途,初任洪州分宁县主簿。28岁被吏部使者荐为南安军司理参军,断狱平正,颇有政声,后被荐为郴州郴县令。又大理寺丞、知虔州兴国县程珦与敦颐相识,知其为“知道者”,令二子程颢程颐拜敦颐为师。皇祐二年(1050),调郴州桂阳令。在郴州为官7载,有政绩。至和元年(1054),改任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县。嘉祐元年(1056),改太子中舍佥书,署合州判官事。在合州为官4载余,传道授业,颇有声望。常与士大夫研讨学问,从学者很多。嘉祐六年,迁国子博士,通判虔州。道经庐山,喜其风景之胜,买田建濂溪书堂于山麓,以为将来引退传道之地。嘉祐八年,迁虞部员外郎,仍通判虔州。五月作《爱莲说》,以菊花喻隐士,以牡丹喻大官,以莲花喻君子。独爱莲花出于淤泥而不染。以表身在世俗,心系方外之志。治平元年(1064),移通判永州。治平四年迁朝奉郎,尚书驾部员外郎。熙宁元年(1068),在邵州兴建学校,教学授徒。被荐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熙宁三年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在广南期间,尽心职事,积劳成疾。熙宁五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次年六月七日卒。流传下来的哲学著作主要有经朱熹整理订正的《太极图说》和《通书》,明清人收录其全部著述及后人的述评,编有《周子全书》等。

学术观点 本体论 周敦颐为宇宙万象设置了一个形上本体,这本体是“无极”还是“太极”,学术界颇有争论。朱熹所定及《宋元学案》本《太极图说》首句均为无极而太极,认为无极是用来表征太极“无形而有理”之意,与太极没有时间距离,二名一体。依此,太极便是周敦颐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最后根据。由于周敦颐本人未对无极和太极的内涵做出规定,而太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又有浑元之气和精神实体的歧解,故对周敦颐哲学性质的判断尚难定论。另据朱熹所见《国史·濂溪传》、九江故家传本以及陆九渊“叠床上之床”(太极之上有无极)和“架屋下之屋”(无极之下有太极)的议论(《朱陆太极图说辨》),《太极图说》首句应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或“无极而生太极”。此说较可信。依此,周敦颐哲学的形上本体不是太极,而是产生太极的无极,此无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一般指精神性的实体。可以说,在周敦颐的哲学体系中,无极是宇宙万象产生和运动的根源所在,即使是集无极与太极于一体的“无极而太极”,也是用来规定形上本体实有而非物,本无而不空的性质,并不是指浑元之气的物质性实体。

宇宙生成论 在周敦颐看来,宇宙的生成是一个由无至有、由一到万、由静到动的过程,即无极→太极→阴阳→天地→五行→四时→男女、万物。如果逆向推理,则由有至无,由多到一,由动到静,即五行→阴阳→太极→无极。类似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图式。

动静观 周敦颐的动静观是以割裂动与静的关系为本质特征的。①有动静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同上)。“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通书·动静》)。②本体是虚静的。周敦颐《通书》中的核心范畴是“诚”,“诚者,圣人之本也”(《通书·诚上》),“诚,五常之本,百行之原也”(《通书·诚下》)。诚具有本体的意义,类似于无极。“寂然不动者,诚也”(《通书·圣》),作为本体的诚是绝对静止的。③动静先于阴阳而存在。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动静不是阴阳二气本身所固有的,可以先于阴阳、脱离阴阳而存在。④神的动静是互含的。神是事物微妙变化产生的动力,类似于太极。它“动而无动”,无动即静,动中含静;又“静而无静”,无静即动,静中含动。“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通书·动静》)。作为神的动静是既动又静,以此而“妙万物”。⑤物的动与静是分离的。它或者“动而无静”,绝对的动;或者“静而无动”,绝对的静。由于动静在这里相互排斥,不可转化,故“物则不通”。总之,动静在本体和万物的层面上是相互包含的,其动静观的主流是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伦理观 周敦颐的伦理观与其宇宙观密切相联,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进一步发挥。①人为万物之灵。人同万物一样,是无极自身发展的一个环节。太极通过无极、阴阳、五行而创生了人和物,人是万物中之一物。但在万物之中,“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②人性有5个品级。人具形神之后,感物而动,遂有善恶之分。与由太极→阴阳→五行的宇宙演化图式一样,人性也由一而二,产生刚柔;刚柔与善恶配合,便有刚善、柔善、刚恶、柔恶,加之以中,便成“五性”。③做人的最高标准。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应该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即立人极,圣人就是人极的体现者。周敦颐伦理学的核心是诚。诚纯粹至善,是人之为人的形上本体,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是百行(其他行为规范和各种事物)的源泉,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根本。④成圣的途径。圣可学而至,成圣须经过修养。修养方法包括思,即内省。主要是静,周敦颐自注为“无欲故静”(《太极图说》)。

政治思想 周敦颐立人极的宗旨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天下之众,本在一人。治国平天下有术。一是倡导礼乐。礼即理,乐即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各得人伦之理便能和。和则天下安。二是修身齐家。“治天下观于家,治家观于身而已矣”(《通书·家人暌复无妄》)。身修而家齐,家齐则天下治。三是明刑法。“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通书·刑》)。统治者不仅需要德治,也需要法治,但用刑须慎重。

历史地位和影响 周敦颐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道、释,建构了一个简约的集自然、社会、人生为一体的思想体系,提升了儒家学说的系统性和思辨性,开启了一代学术思潮,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的学说不仅受到朱熹的推崇,也影响到陆九渊、王廷相、王夫之等哲学家。

上一篇:孙复 下一篇:天地有终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