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生卒】:1020~1077

【介绍】:

图1 张载

从《圣贤像赞》,明崇祯版,北京大学藏 北宋哲学家(图1)。 理学气本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关学的创始人。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随父张迪侨寓于凤翔郿县横渠镇(今陕西省眉县横渠)。因久居并讲学横渠,被尊称为横渠先生。又因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所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关学。

生平 北宋中期,宋朝经常受到契丹和西夏的侵扰。张载生活在西北,对边患感受很深,“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宋史·张载传》),慨然有军功之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任陕西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张载上书谒范仲淹,陈述用兵边事的谋略。《宋史》本传载:范“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张载不以此为满足,又研究佛老之书多年,而后又返之求于六经,经过精心地比较、鉴别,确立了对佛、道的批评态度,而崇奉儒家学说,“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同上),创立了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张载到开封讲《周易》,并著《易说》。其间曾与程颢程颐会面,切磋学问。嘉祐二年登进士第,始任祁州司法参军,后迁丹州云岩县令,又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公事。在云岩,关心民间疾苦,注重教化。在渭州,协助渭帅蔡挺谋画边事,深得蔡挺倚重。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御史中丞吕公著向朝廷推荐张载。张载在神宗召见时,“以渐复三代为对”,说:“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同上)帝悦,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推行新法,希望得到张载的支持。张载也主张改革,但对王安石的变法颇不赞成,二人语多不合。熙宁三年,张载辞去崇文院校书,回到横渠讲学、著书立说,熙宁九年著完《正蒙》一书。

熙宁十年,经秦风帅、吕大防荐举,授知太常礼院。因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辞职。回陕途中,于临潼病逝,“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同上)。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谥明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廷。

社会政治思想 张载以经世致用为学问的目的,主张“学贵于有用”(《二程集·粹言·论学篇》),重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这是关学学风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张载关心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说:“利,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张载集·性理拾遗》)所谓国当指君主政权而言,张载区别民与国之利不同,认为只有利于民才是利,利于国利于身都不是利,强调民的利益,表现了张载思想的人民性。张载认为,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贫富不均,解决贫富不均的途径,是复三代之法,首先是行井田。他说:“治天下不由井地,终无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张载集·周礼》)又说:“治天下之术,必自此始。”认为实行井田制度,是达到天下均平的唯一道路。按照周礼,井田的方法,是“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张载集·周礼》)。对于因实行井田而失去土地的地主,则委以田官,补偿其损失。张载认为,这种井田制“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张载集·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张载曾与学者共买田一方,并画为数井,准备在家乡试验井田制度,未成。张载认为,井田制必须由封建制度加以巩固,“井田卒归于封建乃定”(《张载集·周礼》)。

哲学思想 在自然观方面,张载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气的学说,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气,气是充塞宇宙的最高实体:“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先秦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为最高实体。张载认为,所谓的道,是气化的过程;所谓天即是太虚,太虚则是气散而未凝聚的原始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一切事物都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成,消亡之后又复归于太虚。“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同上)。气有聚散而无生灭,气聚则有形可见,散则归于太虚,无形而不可见,但并不是虚无,所以他说:“虚空即气。”“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由此,张载批判了佛、道以“空”、“无”作为世界本源的观点,建立了气一元论的宇宙观。

张载还探讨了对立统一的规律。他认为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气本身含有互相吸收、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是气的运动变化的内在源泉。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正蒙·参两》)矛盾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张载认为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他推测到对立统一规律的某些原则。张载还提出变化的两种形式的学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乾卦》)“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这就揭示了著变与渐化的区别及其内在的联系。

在认识论方面,张载提出,认识的产生是由于“内外之合”,即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他说:“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由内外之合也。”(《正蒙·大心》)肯定客观世界是感觉的源泉,“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载集·语录上》)?张载把耳目感官与外物接触得到的知识,称之为“见闻之知”。在“见闻之知”之上,尚有一种“德性所知”。“德性所知”是关于神、化、性、道,即世界的本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张载认为,“德性所知”也是“内外之合”,但它不同于见闻之知的“耳目内外之合”,是“知合内外于耳目之外”(同上),即超越耳目感官而达到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所以,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同上)德性所知是通过“德盛仁熟”而达到的。(见见闻之知与德性之知)

在性论方面,张载把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两层。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天地之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是万物的先天的共同本性,它清澈纯一,是人性中善的来源。气质之性是人生成之后禀受阴阳二气所形成的特殊形体而具有的性,它驳杂不纯,是人性中恶的来源。张载提出,人们应当通过修养功夫,变化气质,以恢复天地之性。他还提出民胞物与、爱必兼爱的伦理思想,认为,人与万物均为天地所生,性同一源,人与万物是伙伴,是朋友;人人都是天地之子,是同胞手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以兼爱为基本原则。“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正蒙·诚明》)

历史地位及影响 张载的关学与二程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在北宋中期曾鼎足为三,影响很大。朱熹编纂《近思录》、《伊洛渊源录》,汇集了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的语录和传记资料。张载被称为“北宋五子”之一。关学、濂学、洛学、闽学在历史上并列为理学的四大学派。张载的著作,在明代永乐年间编入《性理大全书》,作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书。在《宋史》中,张载被列入《道学传》,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张载也具有重要地位,他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气的理论学说,建立了完整的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张载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学说,是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又一个高峰。张载的哲学,对宋以后各个历史时代,都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著作 张载的著作主要有:《易说》、《正蒙》、《文集》、《经学理窟》、《语录》(图2)等。根据朱熹的《近思录》、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的记载,尚有《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春秋说》等,在元明时已散佚。明嘉靖五年(1526)吕柟编《张子抄释》,万历年间沈自彰编《张子全书》。1978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张载集》,收集了迄今保存下来的张载著述,并做了校订和补遗。 (刘宏章)

图2 《张子语录》 宋福建漕治刻本

上一篇:天变不足畏 下一篇:性生乎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