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之气

气存在的原始状态。北宋张载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太虚”一词,最早见于《庄子·知北游》:“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仓,不游乎太虚。”《庄子》中的“太虚”指广漠的空间。后柳宗元在《天对》中答屈原的“日月安属,列星安陈”一问时说:“规毁魄渊,太虚是属。”亦指广漠的空间。《管子·心术上》说:“天曰虚。”“虚者万物之始也。”“虚”成为一个宇宙论范畴,对后世有影响。《黄帝内经》的《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太虚、虚霩,既指广漠的空间,又指产生天地万物的始基。五代谭峭著《化书》,认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北宋光在《潜书》中认为“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都认为虚与气有区别,虚在气先,虚为气之本。佛、道两家则以“虚”、“无”为世界的本体,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性。

张载认为,太虚就是自然之天,“由太虚,有天之名”。太虚之天“天大无外”,但绝不是空无。他提出“太虚即气”的重要命题,对太虚范畴,做出了崭新的解释。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认为气存在无形和有形两种形式,有形无形是气的聚散变化的结果。气聚则有形,气散则无形。太虚之气是气散未聚、无形无状的原始状态,张载称这种状态为“本体”。太虚之气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万物则是太虚之气凝聚的结果,有生有灭,故称之为“客形”。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太虚之气凝聚而生,故说:“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万物取足于太虚。”(《张载集·语录中》)张载还认为,太虚之气“升降飞扬,未尝止息”,具有内在的能动的本性:“太虚之气,阴阳一物也,然而有两体,健顺而已。”(《张载集·横渠易说·系辞下》)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将太虚作为规定气的重要范畴,把虚与气统一起来,肯定了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为其气一元论思想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张载太虚之气的理论在当时及后来都引起了争论。程颢批评张载“以清虚一大为天道,此乃以器言,而非道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程颐认为没有太虚,只有理;朱熹则认为太虚就是理。王廷相认为“太虚固气”(《慎言》)。王夫之认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太虚者,气之量”(《正蒙注·太和》)。对太虚的不同的解释,表现了不同哲学派别的争论。

上一篇:一物两体 下一篇:《识仁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