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两体

气包含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北宋张载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命题。语出《正蒙·参两》:“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这就是说,气之所以流行不息,其根源在气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两体”是指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所谓“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正蒙·太和》)。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气的运动变化。“两故化”的思想,强调了矛盾的作用。张载认为,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绝对的,“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同上)。从宇宙本体的气到由气所构成的天地人物,无一不存在矛盾,“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同上)。宇宙间没有相同的事物,任何一个事物都含有阴阳的对立,天地人物的变化,都是阴阳的交互作用引起的。张载把“阴阳两端循环不已”的状况,称之为“天地之大义”(同上)。“一故神”则是强调统一的作用,是说由于矛盾双方存在着统一,宇宙万物的变化才神妙莫测。有矛盾的对立即有统一,“有两则有一”,“若一则有两”(《张载集·横渠易说·说卦》)。“两故化”要通过“推行于一”才能发挥作用,对立与统一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张载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正蒙·太和》)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没有统一,也就没有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张载把对立与统一的这种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称之为“参”。

张载的一物两体的思想直接来源于《易传》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语。《易传》对太极没有说明,后人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以郑玄为代表的汉儒以太极为混沌未分之气,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以太极为“无”。张载反对以无解太极,认为太极就是气。与汉儒不同的是,张载吸收了古代“物生有两”的思想,主张太极本身含有阴阳二气,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他说:“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大易》)“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横渠易说·说卦》)对太极做出崭新的解释,对古代辩证思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朱熹虽不赞成太极为气,但对一物两体却极为称赞。明清两代的重要思想家方以智王夫之等都继承和发展了一物两体的思想。(刘宏章)

上一篇:神化 下一篇:太虚之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