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北宋程颐提出的辩证法命题。动静、阴阳是两对哲学范畴。动静作为一对概念最早出自儒家孔子说:“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阴阳概念连用,见于《·大雅·公刘》“相其阴阳”,其哲学意义则始于先秦伯阳父以阴阳两种势力或矛盾的“气”解释地震。老庄开始把动静范畴与阴阳范畴结合起来,至秦汉时,形成阴阳动静学说。北宋周敦颐提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太极图说》)程颐认为,动静是“阴阳之本”(《河南程氏粹言·天地篇》)。他说:“道者,一阴一阳也。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河南程氏经说·易说》)阴阳动静,有其自身的规律。“动静相因而成变化”,即动与静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或原因。就动静这对矛盾而言,“动静相因,动则有静,静则有动”(《伊川易传》卷四)。“静中便有动,动中自有静”(《河南程氏遗书》卷七),动与静相互包涵,不可分为两段。由动静相因而产生的变化,是一个终而复始、循环不已的进程,无所谓有一个开端。同样,阴阳也是如此,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开阖,本无先后”(《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阴阳不可截然分开,亦无所谓有一个开始。朱熹坚持了程颐关于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观点,并明确地指出:太极并非阴阳动静的端始,“今以太极观之,虽曰动而生阳,毕竟未动之前须静,静之前又须是动。推而上之,何自而见其端与始”(《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上一篇:《知言》 下一篇:胡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