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理不离事功

道德和事理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南宋陈亮提出的哲学命题。陈亮反对理学家虚谈“仁义”道德,指斥其为“泯其喜怒哀乐,杂其是非好恶,而用依违以为‘仁’,戒喻以为‘义’,牢笼以为‘礼’,关防以为‘智’”,却“不知事功为何物”(《川文集·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他认为,“仁义”是在有利于“国家”、“生民”的事功中体现出来的,“德”和“理”就是表现在人们“各务其实而极其所致”(《送吴允成运干序》)的活动中,特别在汉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不从事救亡图存的事业而却专讲心性之学者则“皆是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陈亮还从历史事例说明古代的“圣王”或圣贤讲仁义也都是结合实事的。他说“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宋元学案·龙川学案》)又说:“孟子终日专谈仁义,而与公孙丑论勇一段如此之详,又自发为‘浩然之气’。盖担当开廓不去,则亦何有于仁义?”(《复朱元晦书》)因此他提出“才德双行,智勇、仁义交出而并见”(同上)的看法,认为人们的“才”能和“智勇”在实事实功中表现出来,同时也显示了其“德”和“仁义”。后世的君王有如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他们都具有“拯民于涂炭之心”,其所作业绩则“大功大德固已暴著天下”(《问答》一)。陈亮的德理不离事功的论点,遭到理学家朱熹的抨击,认为陈亮“立心之本在于功利”(《寄陈恭甫书·八》),并说:“浙学却专是功利……若功利,学者习之便可见效,此意甚可忧。”(《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三)

上一篇:义利双修王霸并行 下一篇:道在物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