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功夫之辨

儒家关于本体与功夫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本体即本然状态,从性善论来说,人的善性即是人的本然状态,亦即本体,因此程朱的理、性,陆王的本心、心体都是本体。性善论者认为,道德修养的目的是复性亦即恢复本体,功夫就是为恢复本体依照一定方法、途径进行的道德修养实践。对于朱子学来说,本体是性、理,功夫是人所做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道德实践,通过功夫认识、把握理或性,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本体、功夫有严格区别,是两回事。但是王学不同意此种看法,它认为心即理,心即性,也就是说心是本体;同时它还认为,复性的功夫也是心的活动。因而对于王学来说,工夫即本体,本体即功夫,二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是一回事。

王学功夫本体为一的看法受到坚守朱学立场的人的批评。河东学派吕柟的弟子杨应诏认为,本体好比镜子,功夫好比磨镜的东西:“谓工(功)夫即本体,谓刮磨之物即镜,可乎?……谓刮磨尘垢,还吾镜之光明,则可;谓刮磨工夫即吾镜之本体,则不可。何也?工夫有积累之渐,本体无积累之渐,工夫有纯驳偏全不同,本体无偏全、无纯驳也。”(《明儒学案·河东学案下》)

黄宗羲赞同王守仁的心学,所以他反对杨应诏的说法:“此言似是而非。夫镜也,刮磨之物也,二物也,故不可以刮磨之物即镜。若工夫本体同是一心,非有二物。如欲歧而二之,则是有二心矣。”(同上)他认为如果认为功夫本体是两回事,就会导致认为人有两个心的错误。从朱子学的立场说,如果不把功夫本体分开,就会把形而上的性与形而下的心混为一谈。归根到底,关于功夫本体的争论是与心性之辩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在黄宗羲看来,本体功夫虽然原则上是一回事,但仍然是有区别的。吕柟反对良知说,认为圣人教人总是因人而变化的,不会一律教人学良知。黄宗羲批评说:“夫因人变化者,言从入之工夫也。良知是言本体,本体无人不同,岂得而变化耶?非惟不知阳明,并不知圣人矣。”(同上)这就是说,良知是人人皆同的心之本体,人之本性,而功夫虽然也是心的一个方面,但它是悟人本体的路径,是可以因人而异的。

由于王学的广泛传播及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它关于本体功夫关系的观点部分地或字面上也被坚持朱子学说立场的儒者接受,如顾宪成便说:本体工夫原来合一。但他的意思主要指二者方向一致。

上一篇:格物致知之学 下一篇:儒禅之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