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蒙引》(蔡清)

明代思想家蔡清解说朱熹周易本义》的著作。12卷,清朱彝尊的《经义考》著录为24卷。蔡氏以《易》学闻名于世,其治《易》一尊朱子。此书即专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所以其体例将《本义》与经文并列,先书经文,后书《本义》,唯于《本义》前加一圆圈以示尊朱注仅亚于经。其下采择众说,发挥《本义》,剖析入微。然其书又并不坚守门户,拘于《本义》,有不少不同于朱子之处,对朱子的一些解说往往表示不肯委曲附会,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本义》认为,《易经》因其“简帙重大”才将前三十卦列为上经,而后三十四卦列为下经。蔡清认为,上经、下经概括了天地人物之始终。上经首乾坤二卦,终坎离二卦,说明造化天地已成;而下经首咸恒二卦,终既济、未济二卦,说明人物之始终已备,而非随意划分上、下二经(卷一上)。《本义》承袭前人观点,谓“彖,断也;象,像也”。蔡清认为,彖如“豕走而悦”,有开舒发扬之意;象,则是借《本草》中所说“身备百兽肉”的大象而喻,说明卦象、爻象“得天地之全气”又“与时偕行”之意(同上)。《本义》谓《易经》是“穷理尽性至命”之书。蔡清认为“卦爻辞何处是说性命”?只是说明有形而下之器,便有形而上之道;有至著之象,便有至微之理;道不离器,理依象而著的道理(同上)。关于太极、阴阳、道(理)三者的关系,蔡清认为,太极即气之全体,气分而为阴阳;太极的流行,即一阴一阳的变化就是道(理)。太极无所不在,道亦无物不有。《易》只是“模写‘乾坤’一动一静”之理的,并非神秘(卷十上)。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谓:“朱子不全以程传,而能发明程传者莫若朱子;清不全从《本义》,而能发明《本义》者莫若清。”此书在作者生前未刊行,嘉靖八年(1529),其子蔡存远上之于朝,乃命福建提学副使刊行于世。有嘉靖八年建阳书坊初刻本、明末敦古斋刻本、《四库全书》本。

上一篇:《白云集》 下一篇:方孝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