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

【生卒】:1249~1333

【介绍】:

宋元之际儒学思想家。字幼清,学者称为草庐先生,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27岁前生活于南宋,其后则为元代。他受同门先后四次推荐入京,元帝先后诏命为国子监司业、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等职,但都“旋进而旋退”,在职时间不长。其一生多在乡间研究和传授理学。他师从程绍升,为朱熹四传弟子,时人称其“正学真传,深造自得”,与许衡同为元代名儒,被誉为“南吴北许”。其著作后人辑为《草庐吴文正公文集》和《吴文正集》。

吴澄继朱熹未竟之志,经过数十年努力,著《五经纂言》,对“五经”特别是其中的《三礼》进行编纂、整理,对经学做出了贡献。

吴澄发场韩愈的道统说,以天为道统之源,其后按元、亨、利、贞而分为四大发展阶段,进而再把每阶段分为元、亨、利、贞四个小阶段。吴澄既以此说弘大道统,又自诩为道统之承续者。

吴澄认为:“天地之初,混沌洪濛,清浊未判,莽莽荡荡,但一气尔。”(《原理》)其后,“一气”分而为阴阳、五行,进而演化为天地、万物、人类。但他认为:“气之所以能如此者何也?以理为之主宰也。理者非别有一物在气中,只是为气之主宰即是,无理外之气,亦无气外之理。”(《答人问性理》)理,天理“赋与万物”就叫做“命”,而“物受以生”就叫做“性”,人“具于心”就叫做“仁”。得于天理的人性,乃本然之性,是纯善的。但是人从母胎降生之时就受有“天地之气”,而气“或清或浊,或美或恶,分数多寡,有万不同”,遂使本然之性受到“拘碍沦染”,人性由此有善恶之别。虽然如此,但理在气中,人人皆有来自天理的本然之性,即便被恶浊之气所拘染的恶人也有本然之性,故此,包括恶人在内,人人都可恢复、发明其天理之性(本然之性)。吴澄此说近于朱熹。但吴澄又认为,天理于人,乃在于心,“人之一身,心为主”,要回复天理之性,不必外求,只须在本心中去其物欲之昏蔽,即可得到“天理之当然”。在“道问学”与“尊德性”问题上,吴澄主张“以德性为本”(虞集:《吴澄先生行状》)。此说又近于陆九渊。吴澄又认为,知、行皆统一于心,兼尽于心,故“能知能行,明诚两进”、“知行兼该”(《学则序》)。此说则有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之意。所以,吴澄具有“和会朱陆”的性质,而又可视为程朱理学向王学之过渡。

上一篇:湛着水 下一篇:《周易原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