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内外

明代湛若水提出的关于心的本质的重要命题。语出《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七《答杨少默》一文:“吾与阳明之说不合者,有其故矣。盖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也,故以吾之说为外。”若水说他与王守仁的分歧,根源在对于心的认识不同。守仁认为腔子里的是心,万物皆在其外,当然随处体认即是外求。而若水则认为,心体万物,万物与心一体,不但腔子里是心,腔子外的万物也是心,因而无所谓内外,随处体认也就不是外求。其实守仁的心不仅指腔子里的,也是指体万物而不遗的,这也就是王学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思想。不过正因为王守仁承认这点,所以他主张良知自有天理,不由随处体认得来。可见在这个问题上,湛若水仍然保留了朱子学的认知倾向,而王守仁则完全抛弃了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