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絪缊之气

宇宙的本原是元气,气充满宇宙之间,此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气具有自身运动的能力和规律,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结果,便产生了万事万物。明末清初王夫之关于本体学说的命题。出自《张子正蒙注·参两篇》:“天无体,太和絪缊之气为万物所资始,屈伸变化,无迹而不可测,万物之神所资也。”《易·乾象》有“保合太和”之语,谓保持一种合顺至极的和谐。王夫之注张的《正蒙·太和》中“太和”为“和之至也”,即用此义。《易·系辞下》有“天地絪缊”之语,王夫之注《正蒙·太和》中“絪缊”为“太和未分之本然”(《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下同)。可见,“太和絪缊之气”是指处于极为和谐状态混沌未分的本原之气。王夫之认为:①整个宇宙(“太虚”)中都充满了气,除了气以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气有聚和散两种运动方式,当气聚集在一起时,便会生出有形的事物,当气散时,它就没有形象,所以人们也就看不见。人们往往把看不见的东西称之为“无”,其实这种“无”并不是绝对的虚无,而不过是气的一种无形状态。他指出,如果像老子那样,将天地比做风箱,将万物的产生说成像风箱排气一样,可以从无到有,那就势必要承认有个风箱鼓动者,即造物主,这显然是荒谬的。②太和絪缊之气是不断运动的。气中包括阴气和阳气两个部分,它们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阴阳者气之二体,动静者气之二几,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动而成象则静,动静之几,聚散、出入、形不形之从来矣。”王夫之指出,懂得了气能自己运动的道理,就知道世间无所谓鬼神。“阴阳相感聚而生人物者”就是“神”;“合于人物之身,用久则神随形敝,敝而不足以存,复散而合于絪缊者”,就是“鬼”。王夫之不赞成张载庄子“生物以息相吹”来说明气的运动,这容易使人误认为是外力推动的结果。王夫之的这种气化理论在当时来说是超出前人的,在儒学发展史上集先前一切元气学说之大成。

上一篇:《易学象数论》 下一篇:《读通鉴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