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生卒】:1629~1709

【介绍】:

清初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其曾祖父国祚为明天启间大学士,明亡,彝尊心怀家国之痛,不事举业,专意学,以此名盛故里。后为生活所迫,作幕四方,足迹遍布广东福建山东北京山西,学与日进,名著朝野。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诏举博学鸿儒,应荐入京。翌年,授官翰林院检讨,入明史馆预修《明史》。二十年,任日讲起居注官,奉命主持江南乡试。二十二年,入直南书房,成为御前文学侍从。二十三年,因擅带书手入史馆抄书,被劾降级,离开内廷。后虽得补原官,但不堪仕途浮沉,遂于康熙三十一年辞官还乡,时年64岁。晚年优游林下,著述以终。

清初,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朱彝尊兼有众长。其诗深入唐人之室,植根经史,挥洒自如,与王士祯齐名,并称诗坛大家。其词取舍宋人,慢词、小令,疏密有间,以清雅见长,唱清代浙西词派先声,与陈维崧同为一时词坛盟主。其文辞约义丰、外淡中腴,含蕴深厚、精洁典雅,屹然大家风范。在清初学术界,朱氏之所以能集诗词古文之众长于一身,实有耐于勤苦好学,始终如一。他早年肆力古学,于书无所不读。后依人远游,四方访书,经史杂著,金石碑版,多所寓目,搜剔考证,用力尤勤。由于有经史之学为根柢,所以初入明史馆,即能七上总裁书,就《明史》纂修体例、成书进度、史料收集、史事辨证等,提出诸多建议。他所主张的作史不可先存门户之见,以同异分邪正;《明史》不当沿《宋史》之旧,强立《道学传》;《崇祯实录长编》应广泛取材,“宁失于繁,毋失于略”(《曝书亭集》卷三十二《史馆上总裁第七书》)等,无一不为识者推重。所辑《明诗综》、《词综》,以史家之学而运诗人之才,收罗宏富,编纂有法,为研究明代诗学史和中国古代词学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所著《日下旧闻》42卷,专考北京古迹风物沿革,博采群书,兼及金石遗文,取材于各类文献计1400余种。乾隆间修《四库全书》,评为后来居上之作。

清初承理学衰微之后,接武汉儒、考古穷经渐成风气。朱氏耳濡目染,考辨疑义,正讹纠谬,于群经多所用力。诸如考证以《太极图》说《易》之源于道家;辨析东晋晚出《古文尚书》之为伪作;论定《子贡诗传》、《申培诗说》之同属明人丰坊杜撰等,皆言之有据,确然可信。其考订所得,与一时经师顾炎武黄宗羲、黄宗炎、阎若璩、胡渭、姚际恒、毛奇龄等,同调共鸣,相得益彰,为清代汉学的兴起开了先路。晚年,萃其一生穷经考古所得,撰《经义考》300卷,梳理历代说经书目,穷源竟委,去伪存真,经籍存亡,历然在目,在中国古代经学和目录学的发展中,皆是一大贡献。朱氏一生诗文甚富,虽有贪多訾议,但知人论世,大体可取。早年,先后辑有《南车草》、《竹垞文类》、《腾笑集》。晚年,复加取舍,自订为《曝书亭集》80卷刊行

上一篇:景生情情生景 下一篇:诗道性之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