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情遂欲

体察和理解他人或民众的思想感情,满足他人或民众的生活欲望。清代戴震的情欲观。戴震从他的理欲统一观出发,认为理存于欲。他指出,人生后,即有欲、有情、有知。此三者,乃“血气心知之自然也”(《孟子字义疏证·才》)。这里的“欲”,指的是包括“色声嗅味”等的基本生活欲望;“情”,指的是人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感;“知”,指的是辨别美丑是非的能力。戴震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民愁苦而动摇不定”,是因为统治者“贪暴而贼其民所致”。因此,他提出要稳定社会,必须“体民之情,遂民之欲”,即体贴民情,满足其欲,这才是圣人之道。他说:“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戴东原集·与某书》)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他又详细地论述了这一点:“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遂己之欲者,广之能遂人之欲;达己之情者,广之能达人之情。道德之盛,使人之欲无不遂,人之情无不达,斯已矣。”(《孟子字义疏证·才》)从道德的角度讲,戴震认为,能否做到达人之情,遂民之欲,就是“仁”与“不仁”的界限,“遂己之欲,也思遂人之欲,而仁不可胜用矣;快己之欲,忘人之欲,则私而不仁”(《原善》下)。很显然这是儒家“推已及人”思想的进步发挥。达情遂欲,既表现了戴震理想的崇高道德境界,也体现了他的社会理想。

上一篇:《平均篇》 下一篇:《易义别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