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平

【生卒】:1852~1932

【介绍】:

廖平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中国近代经学家。原名登廷,字旭陔,又字勖斋;后改名为平,字季平,号四益,继改四译,晚号五译,后又更号六译。四川井研人。1852年3月29日生,1932年6月5日卒。

廖平幼年家贫,苦读成才。23岁时参加院试,学政张之洞从落卷中发现其才能,拔置第一,为秀才。翌年(1875),张氏于成都建尊经书院,廖平从1876年起肄业其中,直至1881年。入院后始治训诂文字之学。1879年初,王闿运至院主讲,从之治《公》、《榖梁》。1879年乡试中举人。1889年会试得中,赐进士出身,任命为四川安府教授。此后,长期在四川教育界任教。民国三年至十一年间(1914~1922)曾出任国学学校校长(1918年起易名为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并先后兼任华西大学、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校教授。

1889年曾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召赴广州。在广州期间曾与康有为会面,并以所著《知圣篇》、《辟刘篇》等手稿示之。受廖氏影响,康氏弃古文经学,转治今文经学,并鼓吹伪经、改制等说。综观廖氏一生,主要致力于经学研究,虽有自己的政治观点,却未涉足宦海,亦未像康氏那样成为一派政治势力的领袖。

廖平一贯主张通经致用,反对“泥经”。戊戌变法前后,其经学著作反复宣扬孔子当年哀道不行,鼓吹改制,以挽弊救偏。且明确提出:中国欲强,必先变法。但因不能跳出经学巢臼,也导致一些明显的失误:一是把孔学和三纲绝对化。在他看来,应让世界各国与中国一样,均沾孔子教化;三纲之说既兴之后,便万无改变之理,更不可由夏变夷。其目标是尊孔子为全球之神圣,六艺为宇宙之公言。二是在辛亥革命后,仍继续鼓吹尊经尊孔,把孔子说成是生知前知的至圣,儒家经典可以垂法万世,为世界大同的基础;西国无伦理,只能以中国的形上之道,与西方的工械算计互易有无。这些都与当时进步文化潮流相悖。

廖氏的经学思想曾有多次变化,早年以宋学为主,后来有所谓经学六变。初变提出区分今古文经学的标准。说孔子初年主守旧,属古文经学,所述制度皆与《周礼》所载相符。晚年则提倡改制,属今文经学,所述制度则与《王制》相符。二变则称各经皆为今文,古文经学是晚出的伪说。三变则说今古文经学都真,不过适用范围不同。今文为小,是治中国的王伯学。古文为大,是治世界的皇帝学。四变是将儒学经典区分为天学、人学。王伯学、皇帝学均是人学。《易》、《》、《中庸》等所论乃是六合以外的天学。五变是其四变的完成,改去今古名目,把六经分为人学三经:《礼经》、《春秋》、《尚书》;天学三经:《乐》、《诗》、《易》。六变则进一步以《内经》的观点去解释《诗》、《易》。六变中有一点不变,即认为六经皆孔子所作。

对其经学研究,学术界历来有不同评价。蒙文通等认为他在初变中提出的区分今古经学的标准是魏晋以来未见的重大发明。古文经学大师章炳麟则认为其第三变最可观,但与事实不符;至于说六经皆孔子所作则为人不敢信的极恢怪之论。

廖平著书118种,其中已刊97种。除经学外,兼及医药、方技、堪舆等领域。晚年编定为《六译丛书》。近年成都巴蜀书社又有《廖平学术论著选集》出版(拟出两辑,1989年已出第一辑)。主要著作有《今古学考》、《知圣篇》、《古学考》、《群经大义》、《经话》、《公羊补证》、《孔经哲学发微》、《六变记》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