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

【生卒】:1885~1968

【介绍】:

十力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提供

中国现代哲学家。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漆园、逸翁。湖北黄冈县上巴河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乙酉)正月初四(1885年2月18日),卒于1968年5月23日。

生平 熊十力家世穷困,幼小失怙,自学成才。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加入同盟会,发起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参加武昌起义。中年慨然弃政向学,以探讨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己任。1920年至1922年在南京从欧阳竟无学习佛学。1922年秋应蔡元培聘,始任北京大学特约讲师,讲授佛教唯识学。后不满于佛法,自创“新唯识论”,重建儒学,成为“后五四时期”中国新儒学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1949年以后,继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学术观点 熊十力一生著述宏富,神解卓特,发扬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融会中、印、西思想,建树了以“仁心”为本体,以“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冥悟证会”、“思修交尽”为宗纲,冶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于一炉的博大哲学体系。其哲学本体论的特色是:重视人文价值和道德理性,提扬生命意义和人生境界,宏大生生不已、刚健自强精神:“尊生而不可溺寂,彰有而不可耽空,健动而不可颓废,率性而无事绝欲。”(《读经示要》)他在本体宇宙论、本体方法学和人生价值论、人生修养论上对儒释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着力表现了他以传统批判现代,批判工业社会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着力表现了他抗拒时俗的浸染和反对对人性的肢解、异化,高度提扬人文价值在当代社会的地位的一面;而在政治、历史、哲学方而,熊十力对传统儒学社会政治层面的批判,又着力表现了他以现代批判传统,防止传统僵化的一面。他创造性地重释孔孟、《易》学和王守仁王夫之之学,奠定了现代新儒学哲学形上学之基础,对这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

体用不二 熊十力面对西学的冲击,在传统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重建本体论,重建人的道德自我,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丧失、道德意识的危机、生命本性的困惑,促使他探寻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重立大本”是熊十力哲学的要旨。为了“重立大本”,又必须“重开大用”,由此而展开了“体用不二”的哲学体系。“仁者本心也,即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之本体也。”“盖自孔孟以迄宋明诸师,无不直指本心之仁,以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即此仁体,无可以知解向外求索也。”(《新唯识论》)本心仁体是绝对的全体,而且遍为万物之主,遍为万物实体。万物本原与吾人真性不二,本体即是吾与万物所以生之实理。熊十力反对把本体看做超绝于现象界之上而为其根源的,反对把本体界与现象界剖做两片。他认为,本体是一个“创生实体”,能“肇万化而成万物”。本体既具有超越的特性,又具有内在的品格。“本体”又被称为“能变”、“恒转”、“功能”。“用者,作用或功用之谓。这种作用或功用的本身只是一种动势(亦名势用),而不是具有实在性或固定性的东西。”“体者,对用而得名。但体是举其自身全现为分殊的大用。所以,说他是用的本体,绝不是超脱于用之外而独存的东西。因为体就是用底本体,所以不可离用去觅体。”(同上)熊十力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看成本体的功用、本心的显发,强调“健动之力”和“致用之道”,坚持“由用知体”、“即用显体”,以此彰显本体(本心、仁体)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最高的存在,是人类文化与自然宇宙之生生不息的本质和终极根源。生命本体或心性本体是活生生的具有内在动力的本体,其变动不居、流行不息的特征和能动的、创造自然和文化的功能,决非静止的“耽空滞寂”的自然本体或超绝的“绝对精神”本体所能比拟,同时又不是柏格森的生命冲动所能取代的。熊十力强调本体不是共相,不是宇宙万有的总计、总和或总相,而是宇宙万有的法性。每一物(现象)都以一元(本体)之全体为其所自有,而不仅仅占有全体之一分。每一个小水波都拥有整全的大海。本体即是体与用、无待与有待、不易与变易、主宰与流行、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整体与过程、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合。这个创生实体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在天道与心性贯通的背景下,价值真正之终极根源只在每个人的心中。熊十力以此为人文创造和道德实践做了本体论的论证。

性智统摄量智 性智是生命理性、本体理性、价值理性;量智是知识理性、工具理性。熊十力说:“性智者,即是真的自己的觉悟。此中真的自己一词,即谓本体……即此本体,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而言,则亦名真的自己。量智是思量和推度,或明辨事物之理则,及于所行所历、简择得失等等的作用故,故说明量智,亦名理智。此智元是性智的发用,而卒别于性智者,因为性智作用,依官能而发现,即官能得假之以自用。”(同上)性智亦即本心、本体之异名,是不待外求的“具足国满的明净的觉悟”。“见体云者,非别以一心来见此本心,乃即本心之自觉自证,说名见体。此义确定,不可倾摇。玄学究极在此,如何说不纯恃性智或体认耶?”(同上)熊十力认为,量智只能作用于现象世界、物质宇宙,而不可能实证本体。本体是要反求自得的。本体就是吾人固有的性智。吾人必须内部生活净化和发展时,性智才能显发。也就是说,穷理到极至的地方,即超脱理性思辨而归趣“证会”。“证会”即性智显发之境,到了这种境界,必须涤除知见,超越语言、逻辑,止息思维,排斥概念推理,冥冥契会,内外浑融,没有能所之分,从而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宇宙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观和神契。这就是“天人合一”之境。熊十力强调体悟,以动态的直接的透视,体察生动活泼的宇宙生命和人的生命,顿然把握最高本体。他看到了执着于言诠、理智的局限,但是在实然层面上,他并不否定理智思辨、科学理性的作用。因此,他又指出,“量智不容废绝”。熊十力主张以性智统摄量智,在此基础上把二者统一起来,以透悟宇宙和人生的根据。

性修不二与思修交尽 在本体与功夫的关系问题上,熊十力认为性与修是统一的。“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易》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令显发。”(同上)天赋予我们的、内在的、国满自足的道德本性是为善的根据;但如果我们不尽人力,不从事学习、修养,则天性也不能充分显发。熊十力认为道德生命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是创起净习、克服染习的过程。他反对“过恃天性”,主张“成能才是成性”,以积极的道德创造,弘大天性。在修养功夫论上,他反对消极被动地保守天性良知,拘守于减却后天染污,而是强调创进,强调后天人为。这也就是在成事中成人,而不必把内圣与外王、无与有、静与动、理与欲对峙起来。关于如何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他指出:“思维与修养交致其力,而修养所以立本。思修交尽,久而后有获也。”“思而无修,只是虚见;修而不思,终无真解。”(《原儒》)

著作 熊十力的主要著作有:《熊子真心书》、《唯识学概论》、《因明大疏删注》、《尊闻录》、《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论〉》、《十力论学语辑略》、《佛家名相通释》、《中国历史讲话》、《十力语要》、《读经示要》、《读智论抄》、《摧惑显宗记》、《十力语要初续》、《与友人论张江陵》、《论六经》、《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存斋随笔》等。熊十力的全部著作现收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熊十力全集》。

上一篇:公言与原名说 下一篇:《经学通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