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言与原名说

章炳麟关于人类认识起源与形成的理论。言即名言,公言指共同的认识或公认的真理。名指名词、概念。原名说主要探讨名与实的关系,名的种类、形成与发展规律。1897年,章太炎发表《后圣》一文,批评佛教以客观世界为人的主观幻觉的观点是“一人之私言”,而称赞荀子关于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来认识世界的观点是“天下之公言”。他继承荀子的“缘天官”说,认为“物各缘天官所合以为言”(《訄书·公言》中),只要感觉器官正常,人们对相同的外界事物就会获得相同的感觉,从而形成人类的公言。但公言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限是相对的。同时人不能停留在耳目等感官的感觉上,还须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章太炎主张名源于实,名词、概念及语言均起源于感觉经验:“语言之初,当先缘天官。”“物之得名,大都由于触受。”(《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名之成,始于受,中于想,终于思。”(《国故论衡·原名》)他认为,任何名词、概念、语言都不是凭空而起的,而需经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然后根据事物的形状、属性、作用加以命名。如雀之得名,以其音即足;鹊之得名,以其音错错;鸦之得名,以其音亚亚;这些鸟类的命名都是直接描摹它们的声音的。其他事物,则大抵依据其属性特征命名。章太炎上述见解,在认识论、逻辑学及语言学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上一篇:《经学历史》 下一篇:熊十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