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书》

康有为著。共分10部。据康有为自述,他的大同思想孕育于清光绪十年(1884),光绪十三年撰成的《人类公理》乃《大同书》的前身。该书成稿于光绪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之间,后又陆续修订、增补。民国二年(1913)在上海《不忍》杂志发表了其中的甲、乙两部。全书经其弟子钱定安整理,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由中华书局出版。1956年、1959年先后由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校订重印。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由儒家的仁学、大同思想、三世说,佛家的普度众生、慈悲平等说,基督教的博爱说,以及西方的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糅合而成。《大同书》的主旨是要拯救人类脱离苦海,进入极乐世界。康有为认为,现实世界乃是一个充满种种苦难的苦海,而现实世界一切苦难的根源在于“九界”的存在。所谓九界,即国界、级界、种界、形界、家界、业界、乱界、类界、苦界。因此,人类欲脱苦难就必须破除九界。破九界乃是《大同书》的主要内容,对此康有为做了颇为详细的规划。在阐述破九界的过程中,他着重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家族制度,对维护君权、父权、夫权的三纲做了猛烈抨击,表现了鲜明的民主主义精神。

康有为提出大同思想,不仅是出于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憎恶,也是出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他认为私有制乃是人间“争乱”的根源,而且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依据《礼记·礼运》的天下为公说,《大同书》主张公有,实行“公农”、“公商”、“公工”,试图建立一个比资本主义美好的社会。对于未来的大同社会,《大同书》做了详尽描绘:大同社会没有国家、君主、阶级,人人平等;大同社会人无私产,一切归之于公;大同社会没有家庭,老幼残疾者由全社会“公养”、“公教”、“公恤”;大同社会不仅实现了高度的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且道德高尚,风俗醇美,精神文明也高度发达;大同社会消除了城乡差别,甚至种族差异。最终,人们将追求“灵魂之乐”,“去乎人境而入乎仙、佛之境”。

《大同书》是对中国古代儒家大同思想的新发展,可以看做中国近代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它反映了康有为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试图为人类寻找出路的美好愿望。但是,他所设计的进入大同之路却是空想的。在他看来,只要取消家庭,“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即可无私产,60年后便能进入大同。显然,这纯属空想。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受到近代许多维新派思想家的推崇,后来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上一篇:《论语注》(康有为) 下一篇:意境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