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与人生》

梁漱溟的著作。作者1923年在北京大学讲授《孔学绎旨》时,即有志于此书之作,以阐述“孔家的‘人类心理学’”。20~30年代常以此题做讲演。60年代初撰写了前7章,因“文化大革命”而辍笔。1970~1975年间终于写成。1984年自费请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全书凡21章。作者指出:“说人,必于心见之;说心,必于人见之。……讲到人心必于人生求之。而讲到人生又不可有见于个体,无见于群体。……吾书既将从人生(人类生活)以言人心;复将从人心以谈论乎人生(人生问题)。前者应属心理学之研究;后者则世云人生哲学,或伦理学,或道德论之类。其言人心也,则指示出事实上人心有如此如此者;其从而论人生也,即其事实之如此以明夫理想上人生所当勉励实践者亦即在此焉。人心,人生,非二也。理想要必归合乎事实。”(《人心与人生》)全书核心在于依据儒家哲学精义论人之本性,其言人心,从知识引入超知识、反知识,亦即从科学归到形而上学,从现实生活上起作用的人心归到宇宙本体。作者认为,吾人生命直与宇宙大生命同体,生命本性要通而不要隔。认识生命必先认识这不容限隔。若不能体认人与宇宙同体,即迷失生命向上奋进争取自由的本性。人心要缘人身乃可得见,是必然的;但从人身上得有人心充分表现出来,却只是可能而非必然。人心不是现成可以坐享的。通过儒家“践形尽性”的功夫,即可陶养并充分发挥、争取、实现出人心的灵活性、主动性。作者指出:“理智者人心之妙用;理性者人心之美德。后者为体,前者为用。”(同上)理智从属于理性而涵于理性之中。人的怵惕恻隐、正义感都属理性。作者批判了所谓道德直觉(良心)为神秘不科学、否认人性本善的说法,认为,道德之唯见于人类,是因为争取自由、争取主动、不断地向上奋进之宇宙生命本性,也唯见于人类。人在生活中能实践此生命本性便是道德。“德”者,得也;有得乎道,是谓道德;而“道”则正指宇宙生命本性而说。“反求诸己”,“尽其在我”,说明道德纯是自律、自觉、自课。本书通过对自然与人、本能与理智、理智与理性、身与心、知与行、己与群、世间与出世等关系的探讨,考察了人在天、地、人、我中的地位,最终落脚到真、善、美的统一中来。调理身心、涵养德性,而且懂得其道不在对人说教而宁在其生活的艺术化,是社会人生的新境界。通过比较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统和儒、释、道三大思想资源,并引证了心理学、神经学等资料,阐释并肯定了儒家的道德哲学。本书现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的《梁漱溟全集》第三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