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异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219页(780字)

哲学和社会学的概念。

在哲学上,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既表示转化的过程又表示转化的结果的概念。它作为社会现象,则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已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

私有制是异化的主要根源,社会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终根源。异化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出现,但把它提到理论高度来认识,却是近代的事情。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中已涉及异化问题,但异化的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得到充分的论述。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绝对精神在逻辑阶段的发展,至绝对观念而达到顶点,它再不能作为抽象的纯粹概念而发展下去,于是它否定自身,突破纯粹概念的领域而转化为自然界。他将这种转化称为“异化”或“外在化”。费尔巴哈则用“异化”来说明人如何借助于幻想,把他的本质“异化”为上帝并对之膜拜,变成了凌驾于人之上的超自然的神的力量。

克思批判了前人非科学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原则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论述的唯物主义性质,批判了黑格尔异化学说中的唯心主义性质,同时也吸取其提出人的异化,并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的合理思想,并明确指出异化的产生和演变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及其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异化不是永恒存在的现象,而是受一定生产关系制约的历史现象,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彻底消灭而消灭。

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学者中间,异化问题已从经济、政治领域扩展到道德、心理、病理科学、技术、文艺等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出现了各种学说,但它们归根结底都受其哲学观点的制约,都具有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为异化真正根源的倾向。

上一篇:军事运筹学 下一篇:异化劳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