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目标——途径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116页(556字)

一种有关领导方式的理论。

由加拿大教授伊凡斯于1968年提出,并由他的同事豪斯补充和发展起来。它以期望机率模式以及对工作和对职工的关心程度的模式为依据。

其内容是:管理行为只有当它把职工自身要求的满足同工作成绩直接联系起来,并且通过指导、引导、支持和报酬,使职工确切知道怎样达到目标时,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领导要使职工在达到工作目标后的报酬更有吸引力,并通过指引和消除障碍等使获得这个报酬的目标易于实现。当职工的工作规定不够明确时,领导上应通过指导、监督和训练,使其明确目标;而当职工的工作已规定得很明确时,领导就要多考虑职工的个人需要。领导方式主要有四种:①指令式,领导发布指示,下属不参与决策;②支持式,领导者多考虑职工的要求,从各方面给予支持;③参与式,领导者征求并采纳下属的建议,作出决策;④成就激励式,领导者给下属树立挑战性目标,并相信他们能够达到此目标。领导者采取何种领导方式,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下属的特点,即教育程度、对成就的要求、领悟能力、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二是任务的性质。任务性质是常规的,目标、途径明确,领导就不应采取指令性领导方式,而任务变化性强,需要下属干一些并不太熟悉的事,领导采用指令性领导方式,就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也受下属的欢迎。

上一篇:目标管理三阶段 下一篇:业务领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