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行为科学辞典

认知失调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行为科学辞典》第75页(373字)

西方心理学家关于态度转变的一种理论。

由费士汀格提出。其重点在于探讨不同认知情况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或者互不相关,或者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认知因素可能呈现两种状态:协调状态和不协调状态。

当人的认知因素出现不协调状态时,心理上就会发生不愉快、不舒服、紧张甚至受压迫的感觉。因此人们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或者改变某一认知因素,使它同其他因素协调起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彼此的矛盾,实现态度与行为的转变。

例如,“吸烟可能导致肺癌”的认知与“我吸烟很厉害”有矛盾。要实现协调,消减心理的紧张和不愉快,或改变某一认知因素,如“我立刻戒烟”;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加强整个认知系统的协调,如“吸烟也不一定生肺癌”,所以“不一定戒烟”,以此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上一篇:认知加工 下一篇:认知平衡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