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柑桔棒孢霉斑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9页(1351字)

【症状】:

发病初期,叶面散生圆形褐色小点,周围有黄色晕环。随病斑扩大,边缘略隆起,深褐色,中部黄褐色至灰褐色,略下陷,外围仍有黄色晕环。病斑圆形或不正圆形,少数可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大小为3-17毫米,平均为5.18毫米。一叶上有3-5个病斑,多的达10余个。天气潮湿多雨时,病斑上密生黄褐色霉丛(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病叶常变褐至黑色霉烂。气候干燥时,病叶常卷曲、焦枯脱落,严重时整枝枯死(图1-6)。

图1-6 柑桔棒孢霉斑病

1.病叶 2.分生孢子梗 3.分生孢子

(仿刘绍基)

【病原】:

菌丝埋生于基物内,外生菌丝多分枝,有隔膜,无色,光滑,大小为2.24微米(1.5-5微米)。群体生长时灰白色,疏松,生长迅速。

分生孢子梗棍棒状,刚直或稍弯曲,橄榄褐色,端部钝圆,顶端具一圆孔,下部渐狭,基部膨大呈圆球形,单生或成丛根(4-24根)。在PDA培养基上分生孢子梗直接由营养菌丝分化形成,多数为单生,个别有分枝现象。由寄主叶片伸出的分生孢子梗,则丛生于子座上,子座不规则圆形或球形,深褐色。分生孢子梗顶端引出分生孢子,孢子脱落后,孢子梗能叠生层出二次,呈筒状延长,再引出孢子。孢子梗与分生孢子连接处,常有一无色、球状连接体。

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长筒形或倒棍棒形。光滑、直或稍弯曲,端部钝圆,顶端具一孔口,基部平截。大小为4.18-7.01微米×65.13-113.5微米。单生或2-3个串生成短链状。有假隔膜3-25个。在PDA培养基上,分生孢子长度可达245微米,35个隔膜,少数分生孢子有分叉现象。

【发病规律】:

(1)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叶和落叶上越冬,翌年通过气流传播,蔓延。本病在春末夏初发病最重,高温季节发病较轻。

(2)病害发生轻重与寄主生长阶段和树龄有关。一般柑桔春梢、成熟叶片受害较重;夏梢及嫩叶受害较轻。20年生以上的大树或老树发病普遍;幼树、壮年树很少发病。

(3)凡栽培管理差,其它病虫为害重的,以及地势低洼、积水,果园郁蔽、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均重。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及时防治各种病虫害,合理剪枝,使树冠通风透光良好,同时注意排灌等措施,均有助于对本病的防治。

(2)发病初期,喷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0.5%等量式波尔多液,连喷2-3次,均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柑桔棒孢霉斑病(Corynespora citricola Ellis)是一种落叶性病害,引起大量落叶和枯枝,影响树势,降低产量。本病在我国柑桔产区均有分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