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六点吉丁虫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45页(1527字)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毫米,体宽4毫米。背面黑褐色或蓝黑色,腹面中央具翠绿色闪光,两鞘翅对称纵列着3对闪金属青色小圆斑。

卵 长约0.9毫米,扁圆形,初产时乳白色,逐渐变为橙黄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8-22毫米,黄褐色,前胸背板特别粗大,但较扁平,中、后胸和腹节呈念珠状并逐渐向后变窄。前胸背板的圆形褐斑上有“八”形沟纹,腹部末节圆锥状,无钳状突。

蛹 体长10-13毫米,最宽处4-6毫米,形似南瓜子,化蛹初期乳白色,继后复眼先变为酱褐色。头、胸、腹和足先变为蓝黑色,鞘翅最后才变为深色(图1-45)。

图1-45 六点吉丁虫

1.成虫 2.蛹 3.幼虫 4.被害状

【发生规律】:

一年内发生代数不明,在湖南湘潭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内的蚕豆形蛹室中越冬,3-4月幼虫和蛹共存,5-6月幼虫、蛹和成虫均可看见。成虫5-6月出洞,高峰期较爆皮虫、溜皮虫迟,而集中在6月下旬,气温约28-32℃,6月下旬-7月上旬产卵盛期,卵期10-15天;8-9月幼虫为害最烈,到10月中、下旬进入蛹室。

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滞留约7-10天才出洞,出洞前啃食树干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白天常在枝叶上停息、取食,受惊扰则假死坠地或斜飞逃逸。雌成虫出洞后约3-4天交尾,其后2-4天产卵于枝干上的裂缝、伤口等处,每处1-3粒。幼虫孵化后先蛀食韧皮部、形成层再入木质部浅层。为害成年树主干或主枝的幼虫,自下而上蛀食,蛀道由浅至深,由窄而宽,底面平整,不及爆皮虫、溜皮虫的蛀道迂回曲折与重叠。成年树受害早期的症状不明显,直至中、内皮层已被蛀尽,仅留下死表层,此层黑色或被黑烟霉,用手捻则稍具松泡感,用铁器敲击则其声虚沉。在干旱季节,表皮横向交错撕裂,7-8月出现枯枝死树。幼树主干受害,一般是从一级主枝向下蛀食至嫁接口旁,并在此筑蛹室,蛀道平直、底平,形似水槽,上下几乎等大或上小而下大,蛀道两旁受害组织能很快形成愈伤组织,稍隆起,使蛀道表露如槽,槽内光洁。蛹室位于蛀道尽头或近蛀道末端1/3处,蛹室的进、出口各1个或共用1个孔口。

【防治方法】:

(1)药杀成虫 6月中旬成虫出洞高峰前树干涂药、或成虫出洞高峰期树冠喷药,消灭成虫,防治方法见爆皮虫。

(2)清除卵和初孵幼虫 6月底-7月上、中旬发现流胶点,用利刀挑挖虫卵或初孵幼虫。

(3)柑桔树受害部位注药 分别在3-4、6-9月,用兽用注射器向受害部组织散点注射敌敌畏(或乐果)和煤油1∶1-4倍混合剂,每蛀道3-6毫升,可杀死幼虫、蛹,若在成虫快出洞前注药,也有好的效果。注药时先将针头斜插入皮层,缓缓注射,且不时松动针头,以利药的渗入与渗透。

六点吉丁虫(Chrysobothris succedsnea Saunders)虽不如柑桔爆皮虫和柑桔缠皮虫发生普遍和严重,但在局部地区也可造成较大的损害。幼虫为害主干与主枝,为害状与柑桔爆皮虫相似,但蛀道较粗短,长约17厘米,最宽处约10毫米,幼虫蛀入孔与成虫羽化孔也较大。成虫啃食叶缘造成缺刻。分布福建、湖南。

上一篇:59.恶性叶虫 下一篇:(十八)象甲类害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