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柑桔树脂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10页(2065字)

【症状】:

树脂病的症状,常随为害部位以及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坏死,初期呈现暗褐色油渍状病斑,有流胶现象的流胶型;病部流胶现象不明显的称干枯型。

不论何种类型,病部的木质部均变浅灰褐色,并在病、健交界处有一条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痕带。病部栓皮层和外露的木质部上,可以见到许多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器)。

叶片受害后,呈现许多散生或密集成片的黄褐色或黑褐色硬质小粒点,隆起,手摸表面粗糙,似砂纸之感,故称砂皮病。田间果实受害后的症状与叶片相同(图1-4)。

图1-4 柑桔树脂病

1.枝干流胶症状 2.沙皮症状放大 3.沙皮病果 4.沙皮病叶 5.病原菌

为害成熟果实,在贮藏条件下其症状为褐色蒂病。病斑常始发于蒂部,开始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革质,有韧性,用手指轻压不易破裂。病斑边缘呈波纹状,白色菌丝在果实内部中心柱迅速蔓延,当外部果皮1/3-2/3腐烂时,果心已全部腐烂,称穿心烂。有时在病果表面覆盖一层白色菌丝体,散生黑色小粒点。

【病原】:

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壳,球形,单生或群生于树皮下黑色的子座中。子囊壳下部球状,直径420-700微米,上部有细长的喙,长达200-800微米,突出于子座外,毛发状,肉眼可见。子囊无色、无柄、长棍棒形,大小42.3-58.5微米×6.5-12.4微米。内含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无色、双胞,梭形,中部缢缩,内含油球4个,靠近隔膜的油球较大,大小为9.8-16.3微米×3.3-5.9微米,平均12.9微米×4.2微米。

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器。分生孢子器生于表皮下,黑色或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具瘤状孔口,直径259-432微米。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卵形,无色,单胞,内含2个油球,大小为7.2-10.8微米×2.9-3.6微米,平均为9.0×3.3微米;另一种是丝状或钩状,无色、单胞,大小为18.9-39.0微米×0.98-2.3微米,平均28.4×1.0微米。

此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0℃。卵形分生孢子发芽温度范围为5-35℃,适温为15-25℃。丝状或钩状分生孢子不易发芽。

【发病规律】:

(1)本病有性世代一般少见,主要以无性世代的菌丝、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树组织内越冬。当气温达20℃左右,雨水充足时,潜伏的菌丝恢复生长发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萌发芽管从伤口侵入,引起发病,并再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2)本病菌为一种弱寄生菌,只能从寄主伤口侵入为害。因此一切能造成树体伤口的因素,均有利于发病。例如冻伤、机械伤、虫伤等。

栽培管理不良,造成树势衰弱,易受冻害,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对本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乃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具体实施要因地制宜,因树制宜,如增施肥料,改良土壤,防寒防冻,及时防治其它病虫害,合理整形修剪,使叶幕层更好地保护枝干等等。

(2)药剂防治 防治叶和幼果上的沙皮病,应于春梢萌发期,花落2/3以及幼果期各喷一次药。药剂可选用0.5%-0.8%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枝干上病部可采用纵刻病部,涂药治疗。涂药时期4-5月,8-9月,每期涂3-4次。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另据湖南株州试验,刮除病部,涂8%-10%冰醋酸,效果良好。浙江试验,刮除病部,涂树脂净原液,治愈率很高。还可选用1∶4食用碱水,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20倍,1%硫酸铜,1%抗菌剂402等。

柑桔树脂病〔Diaporthe citri(Faw.)Walf〕主要为害枝干、叶片和果,尤其枝干受害后,引起皮层腐烂、导致枝枯树亡。该病在我国柑桔产区均有发生,在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柑桔产区发生较重。

上一篇:8.柑桔膏药病 下一篇:10.柑桔立枯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