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柑桔疮痂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南方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第5页(1789字)

【症状】:

本病只能侵染叶、梢、果的幼嫩组织。受害叶片初出现油渍状小点,随后逐渐扩大,呈蜡黄色至黄褐色,木栓化。病斑较小,一般直径0.3-2.0毫米,多数发生在叶背面,病斑周围叶片组织作圆锥状向背面突起,叶正面凹陷,病斑不穿透叶片的两面。病斑散生或连片,为害严重时常引起叶片畸形扭曲。

在嫩梢上,病斑症状与叶片上相似,但病斑周围组织突起的症状不明显。

果实受害后,在果皮上常长出许多散生或群生的瘤状突起,果实小、畸形、易落(图1-2)。

图1-2 柑桔疮痂病

1.病果 2.病叶 3.病斑放大 4.病原菌

【病原】:

病原菌的有性阶段在我国尚未发现,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上密集排列着分子孢梗,分生孢子梗短,呈圆筒形,末端较细,不分枝,具0-2个隔膜,大小12-22微米×3-4微米。分生孢子顶生,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卵形或呈肾形,两端各含有一个油点,大小为6-8.5微米×2.5-3.5微米。

此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很慢,生长最适温度为15-23℃。

【发病规律】:

(1)此菌以菌丝体在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当气温达15℃以上和多雨高湿时,老病斑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花和幼果。

(2)不同的柑桔种类和品种对本病的抗病性有很大差异。一般桔类最易感病,柑类次之,甜橙类较为抗病。

本病只侵染感病品种的幼嫩组织,通常在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最感病;谢花后不久的幼果期也最易感病。当新叶、幼果老熟时,不再感病。

(3)温度和湿度能影响本病的发生流行。本病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5-24℃,最适温为20-21℃,当温度超过24℃时就停止发生。所以本病在春梢和幼果期发生严重,在夏梢抽发期间温度较高,不利病菌发育,也就很少发病。

在适温范围内,阴雨连绵或清晨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于病菌萌发芽管进行侵入,造成本病的大量发生与流行。

【防治方法】:

对本病的防治应采用以化学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

(1)药剂防治 喷药保护的重点是嫩叶和幼果。防治春梢上的疮痂病,应在春梢新芽萌动至芽长2毫米之前喷药;保护幼果,应在谢花2/3时喷药。药剂种类可选用:0.5-0.8%倍量式波尔多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苯菌灵(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铜皂液(硫酸铜0.5公斤、松脂合剂2公斤,水200公斤)。

喷药次数应根据当时病情而定,一般隔10-15天喷一次,共喷1-2次。

凡是秋梢也能发病的柑桔产区,还要喷药保护秋梢。

(2)剪枝清园 结合冬、春季修剪,剪除病枝叶,同时清除地面枯枝落叶,以减少菌量,减轻发病。

(3)新建果园时,注意选用无病苗木,病区接穗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泡30分钟,有良好的杀菌消毒效果。

柑桔疮痂病(Sphaceloma fawcetti Jenk.)主要为害叶、新梢和果实,引起落叶、落果,未落病果小而畸形,品质变劣,受害新梢生长不良。本病对温度的要求范围偏低,因此常发生在我国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柑桔产区。

上一篇:5.柑桔黑星病 下一篇:6.柑桔煤烟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