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评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570页(732字)

文艺美学专论。

作者王国维。连载于光绪三十年(1904)《教育丛书》,后收入《静庵文集》。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人生及美术之概况》论述了作者关于人生与“美术”(文学艺术)的基本看法。

作者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类的一切知识与实践都直接或间接与生活之欲即痛苦相关连。只有“美术”并非“实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它能“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优于自然之美”。“美术”既有如此重大作用,当然能引发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其论关于创作心理的诠释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作为理论基础,总的倾向悲观、消极。

作者根据“美”引起鉴赏者心理变化的不同,将它们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类型以及与“优美”、“壮美”对立的“眩惑”。

这些范畴的提出,继承了中国美学中关于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论述,又吸收了近代西方美学的成果,在新旧美学思想交替时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第二章《红楼梦之精神》中,作者具体阐述了他肯定《红楼梦》的理由。在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上之价值》中,作者将《红楼梦》与我国古代其他戏曲小说进行比较,指出古代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而《红楼梦》则是“彻头彻尾之悲剧”。作者又引述叔本华三种悲剧的理论,进一步指出《红楼梦》乃是“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的最美最动人的“悲剧中之悲剧”。第四章《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则论述了《红楼梦》希求解脱的精神亦“足为伦理学上最高之理想”。该书以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思想作为指导,密切联系作品实际,高屋建瓴,深入论述了《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及其美学、伦理学的价值,堪称近代系统研究《红楼梦》的第一篇专论。

上一篇:艺概 下一篇:人间词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