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者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12页(590字)

原义为“大白天做梦的人”,即以幻想来满足自身内在愿望的人。

1908年,弗洛伊德发表《创作家与白日梦》,白日梦者转义为:创作家、作家、人,即以幻想-欲望达成等类似形式进行创作的人。弗洛伊德以梦的理论来解释人的艺术创造活动,将文学作品与白日梦的特点加以比较后认为,文学的“富于想象的创造,正如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游戏的继续及替代”,是别种幻想形式的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还就心理小说主人公特点与白日梦的“自我中心故事特点”及“驱动着人的个性特征相比较,将文学作品的时间性与白日梦的复现“时代印记”相比较,指出两者一致甚至重叠的地方。他认为,儿童做游戏是因为他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并用一种方法重新安排他所创造的世界里的事物,来使自己满足,成人后,他以幻想替代了游戏。

艺术创作就是以想象来构筑各式各样的幻想世界,以卸下现实重负,获得幻想性的欣悦与欲望的满足。梦与文学的天然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人类精神现象,造梦的过程与创作过程都是求得与“现实世界”分割开来的“幻想世界”的过程。

将艺术家比作白日梦者,深化了艺术创作的内蕴研究,有助于揭示作者本人潜在的创作用意和虚构人物的内在动力,有助于解释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家作为人的内在气质。白日梦说将文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促使文艺心理学的建立。“白日梦者”也成为创作家的代名词。

上一篇:思者 下一篇:传达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