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动心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143页(747字)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和文艺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系明清之际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评点中对创作心理作出的精辟论述。

金圣叹在考察小说创作时,看到作家不可能将自己笔下所描述的人物与事件一一亲历、体验,许多人物与事件甚至连实地观察亦不可得,于是对作家摹写这类事件与人物时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细致的揣摸与微妙的阐发。金批《水浒传》第五十五回总评中肯定作者描写淫妇、偷儿都酷似实际生活中的真人,然而作者绝非淫妇、偷儿,他如何写出这些人物非同寻常的行为与心理?金圣叹认为:“非淫妇定不知淫妇,非偷儿定不知偷儿也。谓耐庵非淫妇、非偷儿者,此自是未临文之耐庵耳。”“若夫既动心而为淫妇,既动心而为偷儿,则岂惟淫妇、偷儿而已。惟耐庵于三寸之笔、一幅之纸之间,实亲动心而为淫妇,亲动心而为偷儿。既已动心,则均矣。”这就是说,作家在未曾进入创作状态时,当然不是他笔下的特定人物,然而一旦当他进入创作状态,则可以通过“亲动心”的方式幻化为笔下的各种人物,因为他“亲动心”后,就和他将要创造的人物在心理上相通了。由此看来,金圣叹的“亲动心”说实质上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中,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的一种想象,是作家对笔下角色的一种暂时的心理认同。

在这种创作心理支配下,作家幻化为作品中的人物,并揣摸其在特定条件下应有的性格与言行,然后才可描绘出生动传神的形形色色人物性格。“亲动心”说深入探索了小说创作的心理奥秘并作出了生动、形象的论述,是中国古代创作心理学的重要创获。它对于其后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代人立心”说,张竹坡在评点《金瓶梅》中提出的“一心所通”、“现身”、“说法”说,冯镇峦在评点《聊斋志异》中提出的“设身处地”说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上一篇:生外熟说 下一篇:摹神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