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觉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8页(869字)

指人在没有直接刺激物作用下,感觉器官所产生的一种非正常的感知觉。

在普通心理学上,它是一个贬词,反映人的一种精神病心理,如无人讲话而听到讲话声音(幻听)、眼前无物而看到各种形象(幻视)等。心理幻觉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等心理反应,以幻听为最常见,多为精神病症状,但并不是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能产生。正常人在单调状态下,也会形成病态的心理幻觉。19世纪80年代,俄国精神病学家维克多·赫利桑佛维奇·康金斯基研究了人类幻觉,给它下的定义是:“幻觉是一种与外界印象并无直接关系,但对于幻觉产生者却具有客观真实性的感觉印象。”需要指出,幻觉与错觉有质的不同。被错觉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而幻觉虚幻地听到、看到、接触到的东西实际上并不存在。

心理幻觉的效果被广泛运用在艺术中,称为审美幻觉或艺术幻觉。在审美活动中,一般只有真实可感的审美对象才会使人获得美感,但是在特殊条件下,人的心理幻觉中非直接真实的对象也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艺术创造中,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表现幻觉作为一种手段,以表达人的某种心境和意念,加强艺术效果。

例如“魔术师”借助专门的装置和高超的演技迷惑我们的注意力、视觉、听觉,造成一种奇妙的幻觉;在电影艺术中许多技术手法,如运用各种角度、镜头、快慢速摄影等现代方法,使对象产生逼近或远离等幻觉;在戏剧中,各种类型的舞台布景可以造成观众幻觉;在绘画中,根据透视规律,造成这一或那一细部深远的幻觉。在文学作品中,审美幻觉就是作品所表现的艺术境界所造成的真实存在的感觉。如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就常常和作品中人物相对话,当写到高老头死时,他心情沮丧,感觉到像是自己也死过一次一样,就是一种特殊的幻觉。

在艺术欣赏时,我们把自己委身于幻觉,只有当我们意识到现实的瞬间,这种艺术幻觉才会破灭。心理分析派认为艺术幻觉显示了个人最深刻的本能欲望、生活印象和早期经验;现代英国艺术心理史学家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一书中,用“预成图式-修正”的理论,解释了幻觉的形成,认为,幻觉与人的知觉图式有密切关系。

上一篇:统觉 下一篇:马斯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