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398页(667字)

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和规律。出于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论文《艺术即手法》,他写道:“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他认为艺术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此在文学创作中就必须使对象陌生。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技巧,首先表现在语言层面上。即反对用熟悉的形象或象征来描写事物,主张描写某件事物要写得像第一次见到它那样新鲜。其次,陌生化也表现在结构层面上。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小说创作中把作为素材的一连串事件即“故事”变成小说的“情节”,这即是陌生化,作家愈是运用这种手法使作品有陌生新奇的面貌,作品也就愈成功。“陌生化”又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布莱希特认为,在艺术中“理所当然的东西”是不需要理解的,即过于熟悉的现象会使人的感觉迟钝、思维怠惰。为此必须使艺术具有令人惊异的因素,而陌生化正能做到这一点,“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创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布莱希特强调陌生化手法,正因为陌生化能够阻止观众与剧中人物和事件发生单纯共鸣,阻止单纯的接受。陌生化激发观众的积极思考,因而它能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消除所表演的东西和观众之间的间隔。因此可见,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艺术接受,陌生化的意义和作用在于改变观众的“不言而喻、自然而然”的惰性审美状态。

上一篇:神韵 下一篇:象征意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