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98页(467字)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术语。指艺术创作与审美活动中突然有所心得的灵感直觉现象。“顿悟”原为佛教禅宗用语,亦称“顿了”,指对佛教教义的突然觉悟、了悟。是一种神秘主义的直观理论,涉及到直觉思维现象。中国古人将佛教禅宗的“悟”引入歌创作理论。如宋代吕本中提出“悟入”说,强调“悟入必自功夫中来”;严羽提出“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的“妙悟说”,他认为通过“熟参、广见”并且“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顿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出现于包括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全部艺术活动之中。在艺术活动中,顿悟是指豁然开朗、顿开茅塞的感悟。这种感悟,是认识的升华,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获得的途径和方式,可用“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来概括。作家在进行写作构思之前或在写作构思的紧张阶段,由于客观生活与作家心灵的碰撞和遇合,往往使作者对生活形成感悟。这种感悟往往是突然性或偶发性的,很有“顿的特点。感悟迅速形成作品的意蕴,作者便进入到构思过程。思绪如泉涌,想象极为丰富,这就是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突然出现的顿悟。

上一篇:妙悟 下一篇:化景物为情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