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相应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第297页(508字)

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术语。本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多用于指艺术创作达到运用自如的一种心理状态。如宋代姜《续书谱》论书法心理说:“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大凡为技艺者,都须讲究“心灵”与“手巧”,二者缺一不可,书法也是如此。所谓心灵,是指有良好的学术修养,有独到的艺术见地,心中能形成美好的艺术构思;所谓手巧,是指手上工夫过硬,技巧精熟,能够准确表达出心中的精美构想。张迁相、鲁一贞在《玉燕楼书法》中说:“意者,心之发也,心若不清,则手目旷官,作字皆非心意,是以败笔多而神采索。唯心有主官,笔不妄动,动必能如意所欲出。”“心不厌精,手不忘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谙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要想做到心手相应,对于书法的各种表现技巧必须精熟,对所有规矩法度也能运用自如。书法创作是一种合乎客观规律又不完全受规律的约束,甚至可以超乎法度之外的创造性活动,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有如庖丁,完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达到一种规律与自由的高度统一。

上一篇:写心传神 下一篇:妙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