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病的识别和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中国蚕桑技术手册》第219页(2822字)

病毒病是最主要的一类蚕病,约占总发病比例的80%,它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浓核病3种。

(一)血液型脓病

血液型脓病又称体腔型脓病、核型多角体病。各龄都会发生,但多见于3龄之后,特别在5龄中期到熟蚕前后更多。潜伏期小蚕一般3-4日,大蚕4-6日。患病蚕表现的外表症状因发育阶段不同而有差异,但共同的典型病症是蚕体色乳白、全身肿胀、狂躁爬行、皮肤易破,常爬到蚕匾边缘落地流出白色脓血而死。如本病发生在各龄催眠期,则出现不眠蚕,这些蚕皮肤紧张发亮,不吃桑叶,不断爬行直到流脓死亡;发生在各龄饷食后,则病蚕生长停止,体色乳白,不见转青,皮肤松弛多皱,体躯缩小,前一节的节间膜向后一节套叠,直到死亡;如发生在4、5龄盛食期,病蚕节间膜或各环节后半部高起,形如竹节,高起部分和腹脚都显出乳白色;发生在5龄后期到上蔟前,病蚕全身肥肿发亮,体色乳白,环节中央肿胀拱起,形状象算盘珠,俗称脓蚕。该病少数蚕会出现焦脚、黑气门及背部两侧对称性黑褐色圆形病斑,这类病症常发生在眠中或将蜕皮时。

引起血液型脓病的病原体是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毒粒子为杆状,多在蚕的血球、真皮、脂肪和气管等细胞的核内繁殖。该病毒能形成4角形或6角形的多角体,用显微镜检查病蚕流出的脓血即可发现,这是确诊本病的一个依据。能形成多角体的病毒,对外界的抵抗性很强,自然状态下可存活一年以上。

本病的发病规律是:病程约3-5日,属亚急性病害,小蚕及各龄起蚕容易感染,眠前发病较多。感染途径有两条,一是病毒由体皮伤口侵入,另一是随桑叶一起被蚕食下。病蚕的脓血和病死蚕的尸体是病原高度集中的场所,养蚕时操作粗放、蚕座过密,容易助长本病的发生。在气温不高的春夏和晚秋期以及通风不良、比较湿闷的蚕室易发本病。此外,野蚕和桑蟥等野外昆虫也会得血液型脓病,并能与蚕相互感染。

防治方法:

1.认真做好养蚕、贮桑、上蔟场所的清洗消毒工作。根据血液型脓病病毒的特性,消毒药品应选用漂白粉、消特灵等氯制剂或福尔林石灰水(配法参阅附表)。消毒时药液应配准,喷洒要周到,并保持一定时间的湿润状态。

2.饲养中操作要细致,扩座、除沙、上蔟等动作要轻;蚕座不宜过密,避免蚕体受伤。

3.及时做好分批提青工作,对迟眠蚕要另行饲养,并多加观察,严格淘汰病态蚕。

4.发现脓病蚕要及时捉掉,丢进石灰消毒缸,并用防病一号等消毒剂消毒蚕体蚕座,对血液型脓病用新鲜石灰粉消毒效果也很好,特别是被脓血污染了的蚕座,重撒石灰,隔除沙,效果更明显。

5.及时防治桑园害虫,减少野外昆虫传播病原。

6.病蚕沙不能作家畜、塘饲料,应远离蚕室、桑园集中制成堆肥,待充分腐熟后使用;旧蔟应集中消毒或烧毁,勿使病原污染养蚕环境。

(二)中肠型脓病和浓核病

中肠型脓病又称胃肠型脓病或质型多角体病。浓核病过去曾俗称空头病。这两种病外表症状非常相似,其共同特点是春期发生少,夏秋期发生多。潜伏期长,发病缓慢,病程长。感染蚕发育迟缓,身体瘦小,食桑不旺,行动不活泼,群体发育很不整齐,大小相差明显,体色发黄,病蚕常散伏在蚕座四周残桑中。通常会出现空头、排稀粪、吐水、缩小、肠胃空虚等症状,死后尸体软化腐烂,发病严重时蚕室内可闻到一种异常臭气。但是,细加比较,仍可发现两者的外表仍有一定区别,中肠型脓病蚕发生空头时,蚕身平伏,而浓核病蚕蚕身常头胸昂起;发病后期,前者胸尾萎缩,腹部仍保持原有肿胀状态,而后者全身萎缩软瘪多皱;排出粪便的色泽也有区别,中肠型脓病蚕后期常排白色粘粪,而浓核病蚕后期排污褐色稀粪或污液。假如撕破皮肤观察中肠,中肠型脓病蚕的中肠后半段乳白色,肿胀并多横皱,而浓核病蚕中肠不呈乳白色,内部充满黄褐色污液。

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显微镜检查来诊断。剖取中肠型脓病蚕的后部中肠,作成显微镜检查用的涂片进行镜检,视野中可见到大小不等、折光性强的六角形或四角形的多角体;而浓核病蚕的中肠涂片里看不到多角体,仅发现大量细菌,若要确诊,最好将病蚕样品送交科研或教学单位做血清学试验。

引起中肠型脓病的病原体是质型多角体病毒,病毒粒子为球形,在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质内繁殖;而引起浓核病的病原体是一种不形成多角体的细小球形病毒,在中肠圆筒细胞的细胞核内繁殖。前者由于能形成多角体,所以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强,通常能成活1年以上;而后者则较易失去活力。

这两种蚕病的发病规律大致相同,都属慢性疾病,从感染到发病约需两个龄期。以食下传染为主,病蚕尸体和蚕粪内含大量病毒,是主要的传染源,极易发生蚕座内传染现象。通常蚕龄越小越易感染,同一龄期又以起蚕和将眠蚕抵抗力较弱,盛食期抵抗力较强。夏秋期高温闷热、桑叶质量差,容易助长病势的进展和增加发病的危险性。野蚕和桑蟥也会感染中肠型脓病,并能与蚕相互传染。而桑螟是浓核病毒的中间寄主,与蚕也会发生相互传染关系。此外,有的蚕品种完全不会得浓核病,而中肠型脓病不存这种情况。

防治方法:

1.做好全面清洗和净化周围环境的工作,认真进行消毒。

2.要把严格消毒与防止病原污染结合起来,特别应注意沙和簇草的管理,不随意摊晒,不到处乱丢,避免病原扩散,造成消毒困难。

3.蚕期要有间隔,大小蚕不能同室饲养,严格分批提青,隔离或淘汰病、小蚕,杜绝健、病一起混育,以防蚕座传染。

4.用新鲜石灰粉或防病一号等蚕体蚕座消毒剂定期消毒蚕座,可减少本病的发生。

5.及时防治桑园害虫,避免病原污染桑叶。

6.改善养蚕的环境条件,提高桑叶的质量,精心饲养小蚕,增强蚕的体质。

分享到: